苏州的拙政园
当年第一次去拙政园的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跟着单位的人一起坐着绿皮火车去上海。途径苏州,或许十里洋场的上海对我们的吸引力怎么也比不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景吧。所以我们一行人在苏州毫不犹豫地就下车了。
到苏州站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那时候也没有网上预订酒店之类的,我们一群没有怎么出过远门的人就被火车站门口的一个人缠住,说带我们去附近的酒店。我们以为就在附近,就跟着他走了。
离开了火车站,半夜穿行在苏州城的大街小巷,也不知道走了多远,每次问他,他总说快到了。终于到了旅社,结果说已经客满,我们又累又饿,实在是走不动了。在那个偏僻的小巷子里,也没有车带我们出去,只能在大堂里一人躺在一条长板凳睡了一夜,并且还每人收了十元钱。几个人生地不熟乡下人,半夜到了黑店,只能任人宰割了。
还好第二天就有地方住了,我们放好行李,就找地方吃早餐,说实话那时候出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风土人情,什么特产,一概都不知道。出门看到了一家混沌店,我们一人要了一碗馄饨。也许是饿了一夜,但那确实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好吃的混沌,晶莹剔透的面皮,里面包裹着一小坨水汪汪的肉,不像我们这边馄饨里包的肉还没有眼屎大,皮软软的,一煮就烂了。
苏州这些地方的建筑多是青砖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又多数沿河建造,形成一种前街后河的独有的水乡风情。
我们只知道苏州有很多园林,也许是我们住的地方离拙政园很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几个人就去了拙政园。后来才知道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是由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修建的,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而得名。园内的景致真可谓人间仙境,如梦如幻。亭台轩榭的建造,古法古风,巧夺天工。
园区以水为中心,山木环绕,东部开阔疏朗,西部建筑精美,中部以水池为中心,池中堆山,是全园精华所在。里面的古建筑,不单单是一个民居建筑,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存在。其建筑的设计、构造和庭院空间布局等,都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感。
那时候,游客也没有现在多,里面的导游也是免费的。导游带着我们在园子里慢慢逛,一边走一边讲解里面的精华。第一次见到这样精致的园林确实很震撼。里面的景色大都忘记了,记得的就是园林里到处都有假山和池沼,可惜自己不懂这些建筑艺术,只听导游说什么移步换景,景中有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他们一致追求,务必使进到园子里的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估计这些年看过了很多风景,人的岁数和见识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也对很多建筑有了一点了解。再次来到拙政园的时候,正好是旺季,游人好多,在那些亭台楼榭上更是摩肩接踵。所以我没有了当初第一次遇见这些园林时的震撼了。
我们一行人在拙政园东园转了半天,在拥挤中试图沉醉于那古亭楼宇间,在空隙间清风徐徐,偶尔还是会送来几许淡淡荷香。
来到中园,才知原来这里是别有洞天。同行的徐姐做过攻略,她说,这中园才为拙政园主景区,精华所在。东园是以古体楼宇为心的话,中园则大部分布局是在水池上了。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并且主次分明。这些亭台楼榭临水而建,有的甚至是直接架空于碧波之上,伫立水边、秀美精巧。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却呈曲尺形。我听她娓娓道来,竟然觉得自己似乎是第一次才来这里,以前见过的景色怎么一点印象都记不起来了。
我寻思良久,才明白过来,自己当年就看了一个热闹,看过就忘了,记得的就是只言片语。而徐姐在出发前认真做了攻略,现在听导游讲,自己看,加深了印象,所以才能更明白其中滋味。旅游如此,学习亦应如此,需要预习和复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