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依恋理论与情绪
与其他理论相比,依恋理论似乎与情绪有天然的联系,因为婴儿与照顾者之间他们的依恋关系是以情绪而不是语言作为纽带的。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依恋理论的文献中关于情绪的部分却非常少。依恋理论的奠基者Bowlby他的著作极少涉及情绪以及动机,虽然Bowlby明确地提出依恋的纽带是情绪,但却没有详细地阐明这一点,而他那些有关情绪的观点,与其他观点相比似乎也并不是特别深入了。
Sroufe的研究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主要聚焦于情绪在发展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并注意到Bowlby没有充分理解情绪在身心发展中承担的关键任务。他拒绝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婴儿出生即带有普适的、超文化的“基本情绪”。他认为出生时,婴儿携带有情绪的基本结构,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伴随着照顾者的输入,情绪变得充满意义,越来越具有主体的体验,变得更复杂和个人化。大致在一岁的后半年:“婴儿调节情绪唤起不再仅仅依赖照顾者的所作所为,而依赖于婴儿自身主体对于照顾者行为的预测与解读。”
Sroufe把情绪调节看作了自我调节的原型,其中包含了自信与自尊。他追踪研究那些照顾者,研究他们所带有的自信如何在共同(联合)调节(关注)中,转移到婴儿那里,形成了婴儿自身的自信。他认为情绪调节就是由婴儿-照顾者共同调节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由“二元调节”形成“一元调节”。
另一位研究情绪的依恋理论家是Cassidy,他试图将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能力联系起来你。以他的观点,情绪特征及倾向与依恋类型相重叠。焦虑/回避型依恋关系弱化自己的情绪反应显示过度调节情绪的倾向(over);而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倾向于强化自己的情绪调节显示无法或调节不足的倾向(under);安全型的婴儿会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调节模式。
因此,在情绪问题上,依恋理论目前关注的核心话题是“情绪调节”,这一话题暂时取代了对情绪本身的关注与研究。在其他理论之中,情绪/情感调节的客体没有脱离情绪以及情感自身,局限在调节情绪/情感。而对于依恋理论家及部分精神分析学家来说,调节的客体更加复杂:“情绪调节”与“自我调节”合二为一,可以这样说,情绪调节在婴儿脱离照顾者,转向自我调节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依恋关系理论里,“情绪调节”这个术语是一个与“自我”发展相关的概念,而不仅是个情绪概念。这使得目前的依恋理论超越了Bowlby划定的范围,尤其是依恋关系的进化生物学最终目的是获得“感到安全”的认定。
这可以由现代的神经生物学来解释。比如MacLean从神经生物学描述的“三位一体脑”,即人具有爬行动物脑、旧哺乳动物脑、新脑,这样的理论也许可以将二者组织起来——Bowlby代表的以接近照顾者为目的的依恋理论是以旧脑为基础,而目前聚焦于心智化以及“响应功能”的学说是建立于新脑之上的依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