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掌握一门学科的奥秘(上篇)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所以我写的读书笔记也是从实用性出发,确切说应该是读书感悟,以解答实际问题的方式来提炼书中的知识,写出我的理解。让看文章的人吸收到书中精华的同时,我自己也可以通过向大家讲解这本书而获得更好的理解。
《学习之道》这本书有什么用?适合谁阅读?
这本书是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克利写的,她本科学的是俄语,之前对数理学之类的学科也是非常的“不在行”,后来,通过改变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成功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于是她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写成了这本《学习之道》,本书也在亚马逊学习类畅销书版蝉联第一长达一年之久。
现在大家都想要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自我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越来越看重了。而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大多只负责教授知识本身的内容,很少教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应用知识。大家都是社会人,要工作呀,学习时间本身就有限,不懂得如何学习,就没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获取知识。如果你想要更高效的学习,那么这本书就适合你。
本书主要通过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两种思维来展开学习技巧的介绍,同时也为了打败学习工作的"大反派"-拖延症,提出一些有用的实用技巧。下面进入正题。
一、两种思维模式
为什么有时候专心思考反而没有什么突破?而洗澡的时候会有灵光一闪?
我们平时学习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形,比如你学到某个知识点,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你也累了,就先休息下,听听歌,洗洗澡,写写字,或者是看一些其他类型的书。这时候突然有个灵感击中了你,或者是你通过看到其他东西联想到原来那个难懂的知识,顿时豁然开朗,一通百通。
这就涉及了本书的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对这两种模式的讲解,是通过“弹珠游戏”来说明的。(这里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法来理解和记忆抽象知识点)
《学习之道》,掌握一门学科的奥秘(上篇)如上图,直接拍书中的插图。一个个固定不动的小点代表一个个想法或者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神经元,用动的弹球代表思维连接过程。左边这个图就是专注思维时想法在一定区域内碰撞比较频繁,但是弹球跑到其他区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右边这个图就是发散思维了,弹球会到处乱窜。作者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两种思维的不同,专注思维是集中性的,有针对性的,适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者学习具体的知识点;发散思维也是跳跃式的,适用于遇到瓶颈的时候迸发灵感和头脑风暴确定大方向计划。
这就引出了学习时需要采用的原则:学习要专心投入,但是要有计划性和时间间隔,要适当进行思维发散,可以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穿插学习(比如学了数学一段时间了,就停下来学学写作,书中有很多教授老师之类通过学习和教别人学习获得成功的例子),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发散思维运用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发散太久太过了,不然就会变成拖延了。
二、搭建知识结构
你想知道如何系统学习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吗?这个小节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套办法。
首先,学习之前你需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要有目标。根据我的总结,目标要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时限,二是可测。比如“我要在这个月学会PS的基本操作,可以不看教程临摹出一张我喜欢的图片”。时限-这个月,可以独立临摹一张图-测试项目。如果没有时限,就容易拖延,如果没有可测项目,就不知道你是否实现了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他要学的东西,又怎么能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呢?一是可以报名参加培训班或者找导师教你,二是自己去网上了解学习路线。导师的作用在书中并未明显提到,不过在另一本我最近看的书《刻意练习》里有说明,我下一篇文章也会写一下这本书里提到的如何制定计划。同时也不要担心自己的计划不完善,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微整计划,只要不对目标做太大的改变即可。记住,完美不是你的追求,完成才是。接下来谈谈执行学习计划,学习一门学科的过程。
1.专注-杜绝干扰,对抗拖延
①摆脱外部干扰
有了计划,就要开始执行,同时防止拖延。要避免一切干扰物,确保你能进入专注思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思考会对自己产生干扰,造成拖延的问题在哪里。比如,手机的第一干扰物地位还是没人会质疑了,怎么防止手机的干扰?光靠自制力吗?显然不是。你进入专注思维之前,可以把手机放另一个房间,可以关机锁在抽屉,可以让朋友家人帮忙收起来,总之,如果你要专注,你必须远离手机。还有环境的影响,有的人在图书馆会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有的人在咖啡馆状态比较好,总之找到你最容易进入状态的环境。
拖延症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没有摆脱外部干扰物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你头脑里的“小恶魔”在作祟,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对抗这个小恶魔吧。
②建立良好的行动-反馈机制。书中说到拖延是一种习惯,我看过一个ted视频,也有这方面的解释。习惯是有一个反馈流程的,就是:触发-行动-反馈-下次触发会由于反馈良好而无意识行动。比如你很伤心(触发点),你吃蛋糕(行动)感觉没那么伤心了(反馈),下次伤心的时候就会无意识或者有吃蛋糕的强烈需求,最后就变胖咯。在拖延行为里就是,你要开始专心投入工作了(触发点),突然觉得非常不愿意做,要动脑子很烦,然后脑子里有个声音告诉你,拿起手机玩一会儿呗,反正大好时光,不玩白不玩,那你就开始玩手机(行动)。玩了手机感觉脑子里的声音说的对,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感了(反馈),所以你下次要工作的时候就又开始玩手机了。但是,你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和玩手机后都不会有多快乐,因为那种担心工作完不成,后悔自己拖延的感觉会持续很久,甚至直到你完成工作你也会后悔为什么自己不早点完成。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今日事今日毕,却没有教我们怎么才能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传统教育的缺点,只教内容,不教内容的来源和应用,同时还要逼着你去记忆内容用到考试里,让你连自己去探索内容背后的来源和用处都没有时间。好了,不发牢骚了。怎么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呢?那就是养成跟拖延相反的习惯反馈。从习惯的流程里可以看到,行动和反馈很重要,只要你选择了良好的行动,同时反馈也很好,那么就可以养成跟拖延相反的习惯。
首先,做好计划,设好25分钟的番茄钟(触发点),开始专注工作时,会有那么几秒钟短时间的纠结,这时候,你不断想象自己做完了这个番茄钟(行动),你会感到很舒坦(反馈),你想象自己完成一个小任务的成就感(反馈),同时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吃个小零食什么的(反馈)。万一没坚持住拖延了,就让自己意识到拖延了,然后罚自己做几十个俯卧撑或者跳绳(其实做运动也有利于专心下来,排除杂念)。其实,一旦开始行动,后来就不会感到焦虑或者想要拖延了,只要忽视想要拖延的那几秒想法,就可以对抗拖延。
③记录拖延的想法。当你拖延时候,意识到自己拖延了,然后回想自己拖延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记录下来,这样你就会知道自己拖延的触发点是什么,然后根据之前的行动反馈机制,创建相反的机制即可。比如我会在印象笔记里创建一个专门用于记录日计划和日计划完成情况的笔记,在我制定的日计划里每一项下面完成后都会记录下完成情况,如果有拖延我也会记录下拖延的思想活动。晚上睡前再过一遍笔记,写下自己的思考。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记录可以参考、反思。回顾,才会导致自己一而再犯错,同时,记录也能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想和学到的东西,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甚至能让自己的生活清晰透明,不再混乱。
2.理解你要学的知识点
你已经尽量避免了外界和内心的干扰,就要开始理解知识点,或者是进行技能练习。这时候也要有时间限制,建议使用番茄工作法,下载一个番茄软件装电脑或者手机上,如果怕被干扰就买一个定时器,一个番茄钟一般以25分钟为限,一个钟休息5分钟。在25分钟内必须专心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或者技能的练习上面,时间限制的原因是人脑有专注极限 ,一般是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20-25分钟。同时,你需要回顾和持续的练习。
回顾不是简单的重复看一遍书,回顾是看完一段内容,回顾这段内容讲了什么,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就是在回复这本书里的知识,写出自己的理解。因为回顾可以让内容消化,为应用知识做铺垫。持续练习的目的是通过自我测试来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有反馈,可以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达到不断提升自我的目的。如果没有持续的练习,就像运动员受伤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进行恢复训练,必然导致竞技状态下滑。这个过程也不是线性的,如果遇到卡壳的时候,你可以先去学另一个知识点,这也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应用。
如何判断你是否理解了知识点还有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就是把你学的东西讲解给没学过的人听,这种方法在书中提到过,叫“费曼技巧”,把你理解的内容以小孩子都懂的方式像别人讲解,也就完成了很好的输出。我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理解了知识点之后,你会与其他知识点取得联系,因为在一个学科中知识点往往是互相关联的,大部分的实际应用问题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所以你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书中这个过程叫做“搭建知识组块”。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要注意,这个小节里讲的三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整体计划里还有小计划,小计划也是有目标的,你可以先学一些知识,完成一部分计划,就开始应用到实际中,然后根据应用的效果再来调整计划,实现新的小目标。回顾、练习、反思总结,再来调整计划、练习、反思,循环下去直到最后你实现了大目标。
说到致用就肯定有用的地方,在书中,叫做“背景环境”。从背景环境的角度,你可以看到各个知识组块的位置,通过搭建知识组块的过程中,你又会回到背景环境中去应用所学知识。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过程。两个过程都是在学习中要用到的。比如你要在墙上挂一幅画,你会先远离墙壁,看看自己大概要挂在哪个位置,然后再靠近墙壁,把钉子钉好,画挂好,这就是自上而下。挂好了你还要退后几步,回到原来的观察位置,再看下有没有挂歪了,挂的高低合不合适,这叫自下而上。如果位置不合适,你还得靠近墙壁进行调整,直到达到你挂好画的目标。
没想到我会写这么长,这只是一半,不过实在还有很多内容要写,一篇文章放不下了,得分两篇了。下篇我会提到“能力错觉”和“自我提升“两个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