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管教不了孩子?看看这篇文章,先富养自己吧!

2020-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浮洁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都宅在了家里。我和老公停下了匆忙上班的脚步,孩子也被迫在家里上起了网课。本想着这是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可是每天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月子式生活,终于引发了亲子冲突。

    趋向白热化的亲子冲突让我倍感无力。这时《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走入了我的视线,它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丝曙光,通过阅读,我更是增强了力量和信念。

      这是一本案例多多,干货十足的教养指南。它从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性格学、情绪管理学、时间管理学等多方面,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来揭示家庭教育的实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从父母遇见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孩子进而有效管教孩子,层层递进向我们阐述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父母如何成长为心智成熟的人,如何来教育孩子。《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他们来自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名叫“明日之星”的心理咨询机构,这家机构是为5~18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单独和集体形式的教育辅导,定期举办“希望之城”夏令营,也为家长提供单独的家长辅导,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们多年来经验的分享会。

        遇见孩子:对“为什么生孩子?”的思考以及孩子出生后家庭教育的规划和设计。

        了解自己:父母放下童年,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向孩子释放有用的“价值观念”并满怀希望地行进。

        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学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遇见更好的自己:展示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生,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我们知道参透心理才能参透人性。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理解了孩子,才能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做到凡事多思考,多反省,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正如希拉里•克林顿所说:“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父母如何做尤其重要,下面我会从三方面阐述此问题。

一、父母:放下童年,长大成人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介绍了一些教育方式下的5种特别的家长类型,他们做的往往是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孩子。于是教育子女,更多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彼得.潘式家长:不愿长大。孩子就会因父母没有分寸没有规矩而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

        直升机式的家长:害怕不已,忧心忡忡。孩子通常也会像他们一样充满焦虑和恐惧。

      潮人式家长:穿着打扮前卫。他们不会去关注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包括情感、心智、行为举止等。

      copy型家长:他们要么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要么要孩子来“子承父业”,孩子成了木偶,没有了自我。

      无痛型家长:他们童年时期曾经经历过巨大的痛苦,程度之深,令他们在内心期盼这种痛苦不再重来,但也让自己变得麻木不仁,变成了

      为人父母的过程,往往会激活或唤醒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曾经遭受的伤害,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做家长的就会跟一个孩子似的,带着孩子的眼光,感情和思维方式去为人处世。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们的。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希望孩子因为我们童年时期受的伤害影响到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没有理由为父母的童年受到伤害的过错买单。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直面痛苦,大胆的将它表露出来,向值得信赖的人倾诉痛苦,通过这种方式,彻底的解放自我,使自己成长起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自己要不断意识到自己所受的影响,去规避它,而不是让它影响今天美好的生活,影响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

      养儿子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放手,我想让两个儿子都知道一点,那就是,家是港湾,永远向他们敞开,但他们也是男子汉,外面海阔天空,应该走出去,大胆闯世界。 ———吉娜•布里亚《家庭的艺术》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亲密,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放手。我们终有一天要退场,而孩子却要独立地走向舞台,这是一个残忍的过程,但也是生命交替的必然。我们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总是过于关注,总想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保护,很多家长放弃了工作,全职在家陪伴孩子,陪吃、陪喝、陪玩、陪学习,没有自己的一点私人空间,而孩子却一直在向前成长,在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后就在保护和独立之间就有了罅隙—叛逆,我们经常看见小学生家长们一见面就在唠叨:我让他写作业非要拖到半夜才写完、这孩子现在怎么说都不愿洗头了、他怎么这么皮呢、我就像他的仇人一样……诸如此类的埋怨唠叨不胜枚举,为什么之前的“乖乖虎”变成了放荡不羁的“皮皮虎”了呢?

我们说叛逆期的孩子最难管,我觉得叛逆期并非绝对,准确地说是父母的意识和行动没有跟上孩子独立的步伐,父母自身的提升和反思很重要。

      首先,父母要摆脱“怕”去爱孩子,“不要爬高、不要脱衣服、要好好吃饭、不要熬夜…”这种以“爱”之名的“怕”会让孩子产生内疚、焦虑的心理。由于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加大,许多家长不敢放手,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犯错误,于是剥夺了很多孩子玩耍、交流、锻炼的机会,干扰孩子们追求正常幸福生活的勇气。

然而,独立就意味着不断跌倒,不断犯错。在当今大环境下,很明显一味地怕孩子犯错受伤,他们就难以走向独立。

      其次,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比如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孩子可以拼自己喜欢的积木,也可以画画,总之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我以前也恨不得一天24小时跟着儿子,以至于他对我越来越粘,当我渐渐觉得自己在透支自己精力和时间的同时,智商情商各种商全线告急,而我却找不到时间去补充。于是,我开始反思,开始寻求帮助,老公当了后援,我惊喜地发现他可以一边在家办公,一边给孩子分配任务,孩子居然很听话去做,孩子能那样做,应该是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的缘故吧。

      最后,学会鼓励孩子。正确的鼓励对孩子简直有救赎般的意义。它不仅给孩子们疗愈伤痛创造希望,也会促进亲子关系,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有爱。我之前接触过几例自闭症、多动症、唐氏患儿,他们先天的残疾让他们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思考和行动,但只要在他们做到一些事情时,你直接用力抱住他们或伸出大拇指在他们额头上点一点,大声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懂事”等,他们就会眉开眼笑,甚至回赠你同样的拥抱。残疾儿尚且如此,何况正常的儿童呢?

      三、做主动型父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提到:一个主动性的家长会经常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还会向孩子学习,努力地理解孩子,主动去规划、设计未来的家庭图景。 “家庭目标清单”和“时间——活动评估法”则是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实现做主动型家长的有效工具。

        家庭目标清单”:把家里所有人想做的事情写成文字,明确家庭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设定若干个家庭目标。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意识,让孩子做事情更有条理性,并且一家人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努力,也能够增进亲情。

    “时间——活动评估法”:清单和时间对应。就像我们列计划表一样,几点做什么事,每个时间段安排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

        这两种工具体现的是一种“清单思维”。用清单来规划行动,用清单来规划时间,腾出大脑空间,让大脑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思考、判断。将清单思维融入日常生活可以使家长降低焦虑,使孩子变得自律,通过分类分步设定目标,使目标变得清晰,使生活工作学习变得专注高效,行动力执行力更强。

      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使用,更验证了“PDCA”目标理论,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样家庭计划就更加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通过一次一次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不断持续地改善家庭计划目标的制定以及执行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亲子关系走向更加和谐有爱。

      如果把父母也看做一份职业的话,有多少家长是执证上岗的呢?又有多少父母是合格的呢?“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家长要努力提升自己做父母的能力,使自己拥有“金刚钻”,拦起养育孩子这个“瓷器活”,富养自己,让自己优秀,只有三观正确了,才能教育好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