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搞不定?文章写不出?清华教授来教你
写作,好像离我们很远,却又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个越来越依赖文字传播的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可是,不会写,怎么办?
清华大学,专门教授写作的刘军强教授说“写作是门手艺”。既然是手艺,那就可以学,能学会。
刘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教“大学写作通识”,关于写作方法,他教了十几年,主就是“谈论文、写论文、评论文。”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发现,时间在变,学生在变,可是写作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未变。
他不想一直像“洗臭袜子”般给学生改论文。一劳永逸,关于如何写论文,如何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刘教授写成了一本书——《写作是门手艺》。在微信读书上,被评为神作,推荐值达到91.1%。
读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跟清华大学的教授学习写作,获得写论文、说理文、观点文,甚至故事文的各种方法。
就连我最近学习写书评,也一样实用。
1、找不到写作主题?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写文章,最难的是不知道写什么,写书评也是如此。一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要用两三千字写出来,选题很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刘教授也认为“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有了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找到主题,确定写作内容。
没有问题为引擎,总想把书上所有的精华都列出来,却是“全面而浮浅”,什么都想说,却什么也说不明白。
好问题应该“具体而深刻”,选题亦是。针对一个问题,写一两个点,写深、写透即可。
比如《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的书评
公众号:妈妈读书营想要面试成功?有黏性的表达才是关键!
书是好书,干货满满。写书评时,总想把好内容全部介绍出来。没有问题作引擎,没有取舍标准,就成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嘴”。
我用“三步提问法”确定主题。
想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在有限的面试机会面前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推销”出去呢?创意原则给了我启发。
第一步,我要研究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我要写如何用创意来把握有限的面试机会。
第二步:具体而言,我想聚集于以下疑问:
如何在面试中提升优势,达到更好地效果?
为什么同样的学历,没有明显差别的履历,有的学生面试成功,有的就失败呢?
是什么影响了这一结果?
第三步,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帮助……解决以下现实难题或理论问题……
用创意六原则,有助于提高面试中的影响力:“简洁”原则引起面试官的关注;“具体”原则让自己的特点展示明确;“故事”原则促使面试官对自己产生录用意向。
这三步,做到了刘教授说的“片面但深刻,有限但有趣,能够从一个小的切口深深地扎入一个大的问题。”
选定了书评的切入点,让问题“收缩到你能驾驭的程度。”
用提问寻找写作主题,有效、可行。
2、确定框架,提高影响力
好文章要让读者感兴趣、看得懂。
拍一张森林的照片的话对准什么呢?它不取决于有什么,而取决于你想呈现什么,想给哪些人看。给动物爱好者,就要拍动物;给喜欢植物的人,就要拍植物。
拍照时,取景框的选择因为目的而确定。写作中的取景框,是“我们要从一个侧面切入并截取一块。”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角度,会影响它的传播、受众、解读和最终的影响力。”
所以,首先要确定面向谁,重点是什么,要与读者在统一欣赏角度,才会有共鸣。
框架化分三步。
①定位读者与内容
写作要有对象感,说出来的话才有立场,语言风格才能确定。
就像上述这篇书评,要写给谁看呢?这决定了写作的重点与呈现方式。
我面对的是职场新人,语言就要通俗易懂、可操作。
也要像刘教授说的“得有高度的共情能力”,自己经历过那样的时刻,也面试过求职者,才知道他们希望得到什么。
②写书评要适当拔高立意
写文章要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切口处手,却不能局限其中,“主旨要适当地拔高”。
书评更是如此。一本文学书,经久不衰,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更重要的是立意。从故事着手,解读其蕴含的主旨,往往是文学类书评的重点。
“主旨给予情节纵深的层次感,让不同的观众能够各得其所:表层有趣的桥段,可以娱乐所有人;但深层的思索可以满足更挑剔的观众。”
《红楼梦》写的一个家族衰落的故事,同样的内容,每个人却有不同的解读。
文学大家蒋勋讲红楼,讲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讲作者对人物的悲悯与尊重;有一档广播节目,讲的是《红楼梦》中的管理经,王熙凤的权谋、薛宝钗的精明,探春的干练。
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主旨,不同领域的书评人,会写出完全不同的观点。
好书评不只满足于把 “事”分享出来,而是要表达出书本的立意。
③素材要按框架剪裁
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曾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拍摄工作,在剪辑室里才是创作的开始。”就像写书评,也是对素材的创作。
而文章的框架决定了对素材的剪裁。
素材不在多,而在于恰当。每一句话,都要与主题相关。不相关的素材会影响文章的呈现效果。不相关的一概不要,关键的一点也不能少。
正如雕刻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说的“石料浪费越多。雕像越显高大”。
素材恰当剪裁,文章才能饱满而不臃肿,主题呈现鲜明而不单薄。
3、好好说话,语言如透明玻璃般清澈
刘教授说“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应有的作用。”
好文字不在多,不在于绚丽,而是简洁、明确。
马克吐温说“不好意思,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封短信,所以我还是给你写一封长信吧!”打磨过文章就会理解,写长容易,写短却难。
要达到透明玻璃的效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雕琢。刘教授这本书,也是改了八稿才呈现出如此精炼、清晰的效果。
海明威的改稿更是苛刻,他会把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都删掉,直到再删除一个字,句子就不通顺为止。
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有这种打磨精神。需要不断练习,提高心力、技术、以及品鉴的能力。
就像从一块玉石打磨成精美的玉器,多一分累赘就少一分质感。
要做到清澈,总体来说,需要两个方面:
①观点明确、语言简练
简练不是简单,而是观点明确,果断,不拖泥带水,又有必要的素材加以支持。
有时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以为胸有成竹,写起来才发现观点经不起推敲。就像打猎,目标不明就是浪费弹药。思考不成熟,所以观点不明晰。
语言方面,由于语言库不够丰富,找不到更精确的词语来表达。用了很多句子,却无法直击核心。隔山打牛,隔靴搔痒,读起来心里堵得慌。
表达上,语言风格要与读者定位一致,时刻记得写给谁看,不能乱了立场。
简练,就要做到观点清楚、主题思考成熟、语言精准、表达风格适当。
②描写要具体
古典老师说“写作是跨越时空的感知传递”,传递的是模糊的画面,还是4080k的高清品质,取决于细节。
透明玻璃就是让人看得真切。如刘教授说的“具体比抽象好。人脑易于消化具体的文字。抽象的文字多了,读者读起来如同雾里看花。”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云了。”
鲁迅的这段文字,就像一幅清晰的画面穿过时间的长河,展现在眼前,手动放大,细节清楚。
没有“皂荚树、桑葚”,没有“英孚蜂与叫天子”,只写绿的树,红的果,腾状植物,还有夜间的昆虫,就像一张老照片,看不清细节。有隔着毛玻璃的效果,如有一层雾气,混沌、模糊。
有人说“我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失去生活。”具体的描写,才能对抗岁月磨砺。
细节源自真实的生活。果戈里会把听到、看到的奇闻趣事、谚语警句、心得体会及时地记录下来,这都是他的写作素材。
甚至有一次请朋友吃饭时,他见菜单上的菜名很有意思,马上拿出本子记下来,竟忘了朋友的存在。
初看这个故事,我还不懂这跟写作有什么关系。直到在读小说时,看到描写吃饭、场景,各类饭菜的名字,便恍然大悟。
每个物品都有具体的名字,它带着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理解,随着文字透过时间与空间,把独有的色香味、形神意,传达到读者心里,如一张张高清的画面,徐徐展开。
作家阿西莫夫说“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全无遮拦。”
写在最后
这本书干货满满,成年人的写作,要从改变作文思维开始。书中详细示范了如何找观点,如何找框架,如何让文字表达更受欢迎……更是大学生写论文的必读书目。
“写作是门手艺”,按照有效的方法,不断练习,终会练出技术。
正如彭长桂老师说的“外行不觉得深,内行不觉得浅。”
我读了三遍,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