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读书笔记我们读书吧

读余华的几本书

2020-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八月之光

        第一次翻开余华的《活着》是在大一的时候,记住了富贵这个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之后还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看电影远远没有看书那么过瘾,电影给人的是视觉形象,只能听到寥寥几句言语,而读书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作者的描述在脑子里还原这个文字所表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读者的大脑参与了这个读的过程并且在脑子里不断地复原着这个形象,这样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所以,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我宁可选择读原著也不愿去看原著所衍生的影视作品。那时读完《活着》接着就看了余华的另一部作品《兄弟》。《兄弟》的荒诞与《活着》的绝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活着》一些,毕竟那个时候还置身于学校那个象牙塔里,不谙世事,对《兄弟》的理解也就比较肤浅,而《活着》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最近,余华的新作《第七天》面世,余华的书一直很畅销,一直很受读者喜爱,我也不排除在外。我在第一时间内买回了《第七天》,还买了《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黄昏里的男孩》等等一部分旧作。

重读余华,我又有了新的感受。读完后我凭着零星的记忆,把这些感受做一个简单的记录,这个感受也许写的不完整,我只能尽我的理解和我的表述能力把我想到的写出来,也许可能还存在理解的误区,这要依赖于以后对于自身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慢慢将这个误区或没有理解到位的地方理解通透,把理解不全面的理解全面。

开始读的第一本是前年买的那本《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这是余华的成名作。《在细雨中呼喊》以孙光林这个视觉叙述了一个家庭的零零碎碎,风风雨雨。读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冲击就是余华那迷人的叙述方式一次次地唤醒我对童年的记忆,我想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一定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之门,沉浸在那充满温情记忆之中。那里面有痛彻心扉的辛酸,有弥足珍贵的友爱之情,有荒诞时代下荒诞人物的荒诞行为。父亲和爷爷,爷爷和孙子,父亲和儿子,三兄弟之间都有着可以触摸到的甜蜜与痛楚。叙述者孙光林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亲眼目睹了爷爷的凄楚,父亲,哥哥行为的荒诞,目睹了小朋友鲁鲁,就像目睹了多年前那个自己,目睹弟弟孙光明的死去,死去使思考上升到哲学层次,那就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房屋、河流是我们置身在时间里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改变我们的模样。这部书中,余华以强大的叙述能力和充满温情的记忆践行着普鲁斯特那句“我枕在枕头上就像枕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脸庞上这句话。”我喜欢这部作品。

接着重温了《活着》,以一个旁听者身份倾听了主人公富贵对坎坷与崎岖,绝望与荒谬,温情与爱恋的娓娓道来。这部书最吸引我的是,富贵这个人不断的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包容。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儿子有庆献血过度死亡的时候,他痛恨自己,儿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打过儿子,老婆为生活耗尽患软骨病的时候,他说他这辈子娶了个好老婆(大意如此),他最对不起的就是老婆。每当读到友庆和凤霞这两个孩子的时候,我相信更能唤醒我们对童年的记忆,有庆与凤霞的身上无不闪动着我们自身的影子。让我感动的是,凤霞被送给人家的时候那种不舍的场面,还有凤霞与有庆之间的姐弟之情,不禁让人触动记忆的闸门。读《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隐忍与宽容,这种感受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也有。家珍(富贵妻)对富贵的隐忍与宽容,富贵对春生(富贵的战友,因春生老婆生孩子有庆过度献血而身亡)的宽容。《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向何小勇老婆借钱(三观儿子一乐生病住院),何小勇老婆不计前嫌,最后还是把钱借给了许三观。《活着》里充满温情的叙述屡屡让人黯然伤痛。

《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为了生活为儿女多次卖血,直到自己躺进医院,触动了我对现实中一些荒谬的记忆,许三观一路喝着凉水卖血到上海为儿子一乐治病,结果卖完第三次血,自己却倒下了,不紧此次血本无归而且连前几次卖血的钱也贴了进去,此时此刻,我无法不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里如此不幸。也忘不了医院里那个颐指气使的李血头,李血头也算个血魔吧。

最后读的是《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死去后的视觉展开叙述,来到另一个世界后,没有自己的墓地,没有自己的骨灰盒,所以只能不断的游走。游走使他不断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世界的追寻和记忆,叩问他们死去的荒谬原因,记忆那些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情义。《第七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现实世界里真实感受的再现,余华说:“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丝毫也不荒诞,很真实,是血淋淋的真实。

老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城市化建设中大量强行拆迁,以致小说中的女孩坐在水泥堆里写作业,以致于长眠未醒的人们埋身废墟废墟之中,当权者的傲慢和权威,对灾难的轻视和隐瞒,经商者的唯利是图,经济泡沫的膨胀,以致于活着的人们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活问题直接威胁生存。还有毒馒头,毒面条,毒奶粉等等这些人性的泯灭,道德的尽失的行为,不得不唤醒我们当今人的深思啊!这些荒诞的行为远远胜过了余华小说的荒诞。这时,想起来也就能理解几年前所看过的《兄弟》了,也就能理解兄弟的荒诞性了。自我感觉,余华的这几部作品一直贴着我们的现实,关注着现实底层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我现在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得出,们若如此下去真会出现像小说中那样“死无葬身之地”的。

        (理解不免有所片面与肤浅,待后续再补充完善。) 2013.06.3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