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串 之二:这才是我全部想说的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驰若谷
这是一篇正能量的文章

在起笔前的思考中,她认识到,这部分将写得很艰难,因为这部分将涉及最复杂的人性。一切论断,都不如第一部分那么响亮、明确。哪怕是经过小心论证的结论,如果表述不够小心,都会被一部分人从不同角度理解,扩大化为极端的谬误;对这谬误的反驳,又会被另一部分人理解为对反面极端的支持。但是,她不想回避,无可回避。

Step by step, she carefully walked. May it be painful or grueling, it is a journey she must take.

我们的世界是“黑暗森林”吗?

来源于《三体》的“黑暗森林”,这个说法原意是指宇宙空间中距离远近的大大小小文明中,由于“猜疑链”及生存和扩大的压力,无法确认对方是否是“善意”的(哪怕某文明不断发布“我们是善意的”的宇宙广播,又有多少其他文明取信该说法呢?被其他文明发现的某文明,对被发现的事实置之不理,是否就安全了?一旦我方暴露,怎么能肯定对方不会来攻击我方呢?)。所以,任何文明,在发现对方时都该第一时间消灭对方,成为宇宙各文明间的“最佳策略”——宇宙社会学。哪怕该文明内部,是善意的社会。

按照该定义,反观我们的文明内部,其实结论很清晰:我们的世界不是“黑暗森林”。人类社会内部,不会因为接触了一个陌生人,不了解他的意图和动因,第一时间就拔枪把他杀了——或者比谁拔枪更快。

但,“黑暗森林”的比喻太形象了,让人们不由想起强取豪夺,弱肉强食,想起“丛林法则”,想起历史上令人不忍回看的多次大屠杀。让我们重新对“黑暗森林”做一个定义,使之等同于“丛林法则”,用于讨论人类社会内部。

所谓“丛林法则”,就是生存竞争压力,跑得慢就会被猛兽吃掉,动作慢、心思不够活络,猎物就被别人先行捕获。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社会的永久约束条件。只要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资源的竞争就永无止境。人类社会在不断壮大,个人的欲望也永无止境,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压力永远存在。关键是,用怎样的竞争规则?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区分为生存而进行的合理之战,和邪恶之战。

竞争规则两种:反观人类历史,资源竞争和分配的方式都可以归类为两种。

一,按照世袭和特权。该阶层的人无需劳作,或者表现才智,就可通过祖上世袭一大批田地、财富,或者通过特权,征收田赋、敛财聚富。裙带关系,可视为这个规则的衍生与变体。

二、通过才智、体力的竞争。更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猎人捕获更多猎物,更优秀高效的员工获得更高的薪水,成绩更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推荐机会,更有预见力和执行力的企业家和投资人获得更多财富。

规则一,让更多的人想成为特权阶层;规则二,促使人去努力获得更多知识,让人类变得更聪明,更高效。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则二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更好的竞争规则。所以,规则一为何存在呢?规则一是对规则二的延续奖赏:

某个员工在工作中有了小创新、小发明,获得了公司的嘉奖。但如果这些发明、这些创新,让发现人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甚至生命的风险呢?比如,某个部落的某年轻人,乘自己做的独木舟,去发现未知的新的领地。他可能被湍流淹没,上岸后可能被未知领地的野兽吃掉。面临巨大的风险,需要巨大的奖赏机制才能平衡,使之愿意开始并继续这样的探索。所以,年轻人发现合适的新领地后,很可能声称他是这片领地的领主,迁徙前来的其他人,需要向他交租,而且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将世袭他的领主权力。新药研发公司,承担着巨额的新药研发投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新药研发成功,他们将获得该药特权经营的权利,新药公司将尽其所能延续这种特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商业技术保密,通过销售渠道垄断,等等)。

但规则一,有着内敛性和自我膨胀性。领主征收田赋后,他们的财力越来越强,使得他们有更多实力去购买或开发新的土地,强者愈强。这种自我膨胀性又是内敛和排外的,只有一少部分人才能成为特权阶级,所以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了越来越少的人手中。这个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公司治理的社会中,都存在。现代几大国家都有二八原则,20%的人占有了80%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在两个规则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展开进程。科举制度成为少数人爬进特权阶级的窄阶梯,而科举制度本身又是一种选优的选拔制度(先不讨论 萌发于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成熟于唐朝的科举制度,其选拔的标准和考察内容后来演化为僵化的四书五经 这回事)。或许在古代社会中,规则一是主要成分,规则二是配角地位;现代社会,更强调公平竞争和创新。规则一过度膨胀,夺取了太多人生存的资源,则会引发革命。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在饥荒、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发生的,起义后规则一的过度膨胀得到阶段性缓解和收缩,可惜,更迭后的朝代并没有建立新的资源竞争规则,或者让规则二成为主导,中国历史在一个死循环中;法国大革命,英国宪政革命,同样是革命,被人类社会一致认为其意义不同于一般的朝代更迭,不在于民主分散式与集中式两种国家管理形式的分壑,而在于对规则一的永久性巨大削弱和对于规则二的推崇。规则一过度膨胀,夺取了太多人生存的资源,则会引发革命,因此现代大型企业都开始注意“员工福利”、“社会责任”这回事(该等企业在公司内部是择优竞争的晋升机制,但是对外作为一个icon和实体,却有“强者愈强”的吸食力,许多实力甚至强于一个国家),从欧洲开始遍及全球的国家社会福利慢慢开始普及,都是对此的一种平衡。

当我进行申述时,突然发现要举证自己“无违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无法证明一件事情不存在。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区分为生存而进行的合理之战,和邪恶之战。有一个比喻,曾被深深地记住: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只猎豹为填饱肚子,追捕羚羊,最后猎杀了它。这个是邪恶吗?不,生存是猎豹的“天理”,而逃跑是羚羊的生存之战,物竞天择。羚羊没理由为了猎豹的存活,主动献出自己的肉身;猎豹也没理由为了不被扣上“猎食者”的恶名,放弃捕食,饿死自己。(同样的,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没有必要因为“内疚感”,把第一名或者深造的机会让给排名末尾的同学。)

如果一只吃饱的猎豹,捉住一只小动物,捉了放,放了捉。它不饿,它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它只想玩弄它。这个是邪恶吗?是的。在动物世界里,似乎比较少见。不少报道,说某某探险者,在森林里遇到大熊,或是猛虎,他呆住了,但是猛兽看了他一眼,慢慢走开了。探险者长呼一口气:它刚刚吃过了,不饿。

不幸,在人类社会,这样的邪恶,却往往存在。除了满足他变态的心理快感外,这样的行为,不能帮助他获取任何资源。“既不利人,也不利己”,是邪恶的重要表现之一。面对弱小,耍弄弱小的冲动,不知道是从哪一个演化路径生成的,始终潜伏在人性的阴暗角落。因为人性,实在比动物复杂太多。动物其实比较简单,食饱、奔跑,繁衍后代。

然而,太多太多邪恶,罩着“丛林法则”幌子,声称他的行为是“丛林法则”所致。“丛林法则”从远古到现代社会,始终存在,我们无法否认它。物竞天择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非常非常有必要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何时被滥用了。强权很容易滑向邪恶,因为他们范围所及,再没有能管制他们的人,一旦没有了牵制,人就容易失控;时间一久,人们又习惯把“强”和“恶”关联和等同起来。同时,强者因其无可争辩的地位,很容易倾向于将其作恶合理化:这个是“丛林法则”,懂吗?

“你可以强,但不可以恶。”

“你有好奇心是吗?好,逗弄你一下,设计个悬念,让你在好奇心驱使下往里钻。让你知道,拥有好奇心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 我吃苦头了,但于你有任何好处吗?除了更加讨厌你,没有任何后果。对不起,我会保持我的好奇心。人类从树林走向平原,从流域上游探索到下游,建立新的繁衍地,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靠得的就是好奇心。对不起,我会保持我的好奇心。你不是可怜,也不是物资不足。损人不利己,你只是恶。我以为我遇见了“好奇博士”那样的人,睿智、给人新知,对不起,我只是遇见了一个邪恶的人,而我的好奇心(以及人类的好奇心)并没有错。

“这么天真善良,迟早会被我拿在手中随意拿捏。呵呵,就是这些人啊,你们这些'王子''公主'啊,没有吃过苦头,'丛林法则'中没有奋斗过。知道这个社会多么残酷吗,知道天真善良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吗?” 抱歉,对于“丛林法则”,我们从来敬畏,也百倍努力地让自己优秀。你也不是因为本科不够好,去学校镀了一个MBA的金么?步入社会,我们游得很辛苦,远不是你所想象的“王子”“公主”,你所看不惯的,只是我们身上努力优秀和不屑作恶的气质罢了。我们的错误,并不是不了解“丛林法则”,只是对于人性的恶,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认识了你,我们知道了。

罪恶之城 Sin City(2005)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

“你可以强,但不可以恶。” 这句话里,就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如果一个道德判断,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它就成为普世价值。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善和恶,对和错,存在吗?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大到足够区分吗?

曾经有人claim,家庭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主要要讲感情。这句话的背景,是某人面对别人控诉其所作所为时他的答复。第一次听闻这个说法,先是惊呆了,在揣度说这个话的人是怎样的思考逻辑和价值观(人真是太复杂的动物),随即想起之前的某次讨论:这个世界到底是非黑即白,还是一片灰度,没有明确的黑白对错?这一系列相干的问题,从不经事的孩童时期听到大年纪的孩子讨论人类的某次大屠杀开始,到大学时代接触到更多的思想(比如“存在即合理”),始终困惑着我。Now, let's visit this topic thoroughly.

如果世界是一片灰度,没有明确的黑白对错,那么当然,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一片混沌,无法价值判断。如果此为正确,也同时意味着另一件事:任何人,做任何事,包括杀人放火,吸毒酗酒外遇暴力,都是没有对错的。只要他够强大,可以免于后果,都可以干;只要对方对他有感情,都应该原谅。

当然不是这样。杀人放火,在任何现代正常社会中,都被认为应该受到惩治(最终有没有受到惩治,决定于管理机构能力、警力多寡或者社区管理能力的大小,与普遍的价值判断“应该如何”不是同一回事,不应该混淆)。再进一步地思考,在古代奴隶社会,奴隶属于奴隶主的个人财产,可以随意处置、杀死,而不被认为应受到任何惩治。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观也在改变。古代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不同,善和恶的界定也有不同,但不代表,在某个时点的某个社会中,不存在被普遍接受的某种价值观。在几乎每个文明的截断面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着的。

我们越是长大,越是被告知,“只有孩子才说'好坏',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是非黑即白。” 仿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越体现灰度,越是显示“成熟”。“灰度的成熟”被如此渲染,以至于当我们谈到“黑白”时,因“惯性的”善恶判断而对事物有明显喜爱憎恶时,都心有惴惴,生怕露怯,泄露了自己的幼稚。“黑白”与“善恶”,它们的存在不敢被提及,被彻底抹杀了。天地一抹灰。

在某个文明的截断面上,存在灰度,但也存在“黑白”。灰度的左边是白,右边是黑。灰度,也就是那些在当时依然处于争议的事项,对于这些事项,大家未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现实的图景是这样:在当下社会里,存在极端到一眼就会被大多数人认出是“黑”,明确为“恶”的某些作为,比如为了钱财杀人抢劫越货;无私帮助别人的举动也会令众人称道,明确划分到“白”的一边。它们之间的接壤处,灰度依然存在,有些行为,或许很难断定它就是善或是恶,但不能因为灰度的存在,就抹杀“黑白”的存在,声称“对错”“黑白”不存在(“所以,我怎么做,也都无错”)。

“一个人,能对一个事物同时保持正反两个观点而并行不悖时,他才真正成熟了。”——CFA课堂上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考试公式和技巧都忘了,这句话永远地记下来了,感谢这位老师。

家庭里,牙膏从前头挤还是后头挤,有对错吗?无。谁该更多地分担家庭任务,有公共的定论吗?无。吸毒暴力酗酒呢?......婚姻是有红线的,社会是有道德底线的,哪怕这个底线附近存在灰度,哪怕这个“底线”是以一个区域(灰度区)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一条细直、整齐的线存在。有些事情,是否跨过了这个区域,是很明确的。

同时存在着“左右黑白中间灰”的世界,才是我们的真实世界。只有黑白,或者只有灰度的世界认知,都是错误的。有的人,在经历了一些灰暗的事情后,非常失望,也很挫折,从而忘记了光亮的存在,否认世界存在“黑”与“白”的区别,甚至自己成为掐灭光亮的恶龙(当然,在其自身看来,“恶”是其他人给他的道德判断。在他处,已不存在“恶”与“善”的分别);或者他们为自保而忍气吞声,当时间足够久了,跪着的他们都忘记了站着是什么感觉,忘记了自己还可以站着,当看到有人陆续站起来时,他疾呼着让其他人跪下,扯下身边站起来的人(坚决地站到“黑”这一边,哪怕他自己是决计不认同自己是如此的)。

再比如同性恋这个事情,在中国古代似乎比较宽容,而在古代欧洲,则是一件犯罪的事。在近代,“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由于被发现是一名同性恋者,1952年被判犯有“严重猥亵罪”(根据的是英国1855年的刑法修正案)。为避免牢狱之灾,他不得不接受激素注射(“化学阉割”)。1954年,意志消沉的图灵吃毒苹果自杀身亡。而现代,不少国家已经把“同性恋”合法化,没有明文合法化的国家,至少不视之为犯罪,让它留在灰色地带。

为何“同性”从过去的“黑”移到现在的“灰”呢?为何“杀人(奴隶)”从古代的“白”移到现在的“黑”呢?因为同性乃自身之选择,这个举动,既没有危害到他人,也没有强迫他人。而杀人,显然危害了别人的生存权,普世价值的历史走向必然使之被划到“犯罪”的一边:任何一个人,见到其他人被迫害、被欺侮,都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也同时会意识到,同样的事情有一天或许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是普世价值存在以及决定其走向的基础。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如果有人说,“好,我杀了人,但是古代奴隶主杀人都不犯法,所以,我也无罪。” 大家一定嗤之以鼻。但是,在当下社会中,就存在不少用过去的普世价值来套现在的价值观,从而为自己“正名”的事情。比如,希望女性继续“三从四德”,比如,声称“男性就是要统治女性”。怎么说呢,在前文中(链接:书 串 之一)已经论证,历史的趋势将使得男性的体力优势越来越不重要,女性智能和合作能力与男性并驾齐驱,女性越来越不可能再次成为男性的附庸。所以,对此,我只能引用一句老话来回应,“人啊,不能越过越回去。”

相比古代妇女,现代女性真的幸福很多。通过了解学习才知道,古代女性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不能拥有私产。怪不得,家家都要拼着生男孩,没有男孩,家里男人死后,其田地、房屋就要被亲族瓜分,女人要么尽快改嫁,要么孤苦伶仃、受尽欺凌。所以,她们的必然选择,当然是对男性低眉顺眼,被暴力殴打当然只能忍着——自己都不能拥有任何财产的情况下,还能有什么话语权甚至人权可言?现代女性,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公司,甚至自己的产业,太平常了。完全不需要让别人命令自己,视男人的眼色过活。Don't let others tell you what kind of girl you should be. 今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向所有古代女性致意,你们真的是熬过了重重黑暗和寒冬,真心不容易。

对于男性来说,如果女性对他处处顺从,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近现代的女性地位,是通过女性平权运动等主动争取来的,从来不是男性的主动让位。对女性的暴力,现在依然存在,权利的争取依然还在进行:女性为自己发声,就现在!“趋势虽在,但趋势不是自动发生、可以坐等的事情。趋势,代表着条件的成熟,让趋势真正的发生还需要去主动争取。”奴隶主被推翻,“杀人偿命”被写入律法,黑人争取平等的教育权、出行权,都是通过主动争取得来的。

这篇文章,就很好地戏说阐释了婚姻的起源:为什么婚姻制度发展到今天,离婚率越来越高了呢?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权属制,证明了男性对某个女性的所有权(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而现代婚姻制度,是一种合伙制,但相比厚厚的商业契约规定两方的权利与义务,现代婚姻契约除了一张纸,一无所有。具体的约定需要双方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磨合、讨价还价。

现代家庭的组合意义与必要性,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简史》里也提到,由于科技与医疗的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到150岁,家庭、婚姻的形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成婚后,得和同一个伴侣共同生活100多年。《三体》对未来世界描写时,也提到,“家庭”“父母”这个概念,在未来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当然,again,活在现在的人不能用未来可能出现的普世观来要求现在的自己和别人:未来“家庭”概念都不太会存在了,我现在不负担家庭的责任,是提前进入未来社会,是进步,没有错啊。

Thelma & Louise (1991)

那些“又蠢又坏”的人

“家庭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主要要讲感情”这句话,在后来的其他场合,我又一次次地听到了。我意识到,这句话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流传在某些希望以此为借口的人的口中。

类似的说法,比如,记者拍下武汉9日夜转运病人混乱一幕 中央指导组严厉追责的报道中,负责转运这批重症病人的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大量病人无法及时入住是因为负责接收的医院入院手续太过繁琐。”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

这些人,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他们只有小聪明(用“家庭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主要要讲感情”这个貌似很好用的说法来搪塞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大智慧(从没有认真独立思考这个听来的说法是否正确,别人说云就是雨,更没考虑是否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感)。同时,他们认为其他人的智商都很低,所以可以用“医院入院手续太过繁琐”种种这样的理由来回应——低估别人的智商,正是自己智商低的表现

这些人,都可以归结为“有小聪明无大智慧”式的蠢

如果一个人只是“蠢”,但不“坏”(前面已经论证过“善恶”的存在),ta的良心会让他自己备受煎熬,可以用真正的智慧开悟之。

如果一个不“蠢”(有大智慧),只是“坏”,那么,他/她的“智慧”又会从逻辑上告诉ta,现在ta的所作所为有巨大的长期不良后果,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很难真正坏起来。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又蠢又坏”的人,那么,恭喜你,你可以默默骂一句:日了鬼了。

面对这些“又蠢又坏”的人,有三个办法:

1. 敬而远之

古语说过: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对于这种人,最低成本的做法就是敬而远之。

张(文宏)爸爸也说:我一路走过来也老是被人欺负,那么我就理解了什么叫被人欺负。当你被人欺负惯了,基本上做两件事:一个,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人家;但你如果书读多了,人家怎么欺负你,就不要跟这些人有关系,那他怎么欺负你呢?第二个,你被人家欺负惯了,就知道欺负人的人是什么嘴脸,那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低的人,权力没你大的人。

2. 躲不了,怎么办?

有些人,就是躲不了,避不开。做个假设,如果张爸爸刚入行时,碰到一个对他特别不好的代教医师,他能怎么办呢?为了他长期的职业生涯,他能马上就换导师吗?只能先忍着。

我就犯过一个很傻的错误,知道避不开了,就手无寸铁地跑到这样的人面前理论。结果是浑身是伤(physically and mentally)。

我就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哪怕你再正确,哪怕你绝对是“善”的一方,面对这些人,首先应该要强大,需要实力和资本。否则,就像毫无装备的现代人跑到野蛮人面前去理论一样,没等你说完一句半,对方直接一棒子砸过来了。所以,为什么说“善良也需要有牙齿”。所以,为什么弘善的佛祖也要有金刚。善,不是“软弱”的代名词。为了正面应对“恶”,“善”得结合“强”,才有力。

变强大,是需要过程的。变强大前,你可以暗暗期盼,这些欺负你的人在别处也迟早会受到教训:总有比ta更强大的坏人会欺侮ta;总有已经成长强大的善良之人,会抵御ta。

变强大后,不要让自己成为你所曾经厌恶的那种人,不要用你曾经看不起的很low的办法回应之(“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人家”),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and brighter way to fight back. 其次,管好心中的猛虎,别忘了,越是强大的人受限越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3. 改造他/她

选择这个方案的人,一定要慎重。一来,ta的世界观,本就是“人生本无对错”“我做什么都无对错”或者“我强所以我可以这么做”。毒物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毒物。

二来,对方是“又蠢又坏”,你对ta的开悟ta未必听得懂;ta可能已经听懂了,但ta的“坏”拒绝自己接受已经听懂的这一套。“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佛也说,佛渡有缘人。无缘的人(“又蠢又坏的人”一般也是无缘的人了),你也不用勉强了。你也不是“圣人”“圣母”,拯救ta不是你的义务和责任。你只是个凡人,或许自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也还遇到着各种苦恼和困难,没必要再扛起ta的罪孽。许多事情,本来就是志同道合、价值观相同的人走到一起。价值观不同的(或者那些说“我心里都懂得你”,但在行动上反对你的人),也不必互相勉强了。

第三,很重要,你要保证你比他强大(经济上与精神上),否则,很可能在接近ta、试图改造ta的过程中,被ta反制,拖入深渊。

Life of Pi (2012)

为何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杀人”这样明确有道德判断结果的事,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白”与“黑”的存在。然而,还有许多事情,我们还未讨论,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

比如,强取豪夺。有人认为,这,也是丛林法则的一部分。还有,有人正因为业务能力不够、战术战略思考无能,又想爬得高爬得快,就背地里使用阴招,给人穿小鞋,这种能力也算丛林法则中“能力”的一部分吗?再比如,有人利用权势排挤你,哪怕你再优秀。再比如,挑衅与欺侮。

法律强制力的保护使我们免于时时刻刻处于“被人杀死”的威胁恐惧中,但是,并没有法律保护我们不受到暗地里算计穿小鞋,恃强凌弱、排挤嘲弄、嫉妒打压、诡计下石,等等这些,才是我们经常对人性产生困惑和痛苦的根源。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求我们正直、善良,懂得帮助弱小,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要学会原谅,要学会大度。学校、家长都告诉我们一心向善,告诉我们世界的美好。然而,认为世界一片纯美,未来只会对世界越来越困惑。

你被教导,人性最终还是善良的,人与人没有区别、众生平等,不要有阶层之别,不要因为财富、地位带着有色眼镜、不要有品阶高下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应该善意地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当你想着与朋友诚心相待时,想着与全世界连接时,你面对的人中可能有人在揣度、评估你的实力有多强、顺从性有多大、好不好操纵,哪一天与你争斗时他的胜算有多少,届时他是要回避还是可以继续攻击。

当你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标准来处朋友时,他可能想着如何占你的便宜且巧妙地可免除谴责。

那些因着自己的实力而欺压别人的人,从来都存在。反抗他们吗?那些营营小人,从来都存在。和他们一般见识吗?

为何存在?之一,天生“邪气”十足的人,存在。和他们搏斗很久后、讲理很久后,终于很不情愿地承认,有些人是天生的“恶”(未来将遇到什么样的人实在不取决于自己。有人一辈子的生活田园牧歌,不需要这样的角斗与纠缠,实属令人羡慕。平淡无波澜的生活才真正令人羡慕。希望读者永远不要遇到或者少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喜欢为难别人(美其言曰“考验”,哪怕他没有God的权力,依然用俯视众生、考验众生的态度对待比他弱的人,让你痛苦、让你绝望,让你了解“现实的残酷”——他施加的残酷。他觉得让你了解这些是他在做“正确”的事),试试看把别人推向困顿会怎样(哪怕于他没有半点好处),否则他将生出无比烦闷来。之二,善恶,从来是人性的两面,有些人或许不是天生“恶”,但坐到权力的巅峰时,往往控制不住权力,被权力被金钱反噬,自我失控。我们都是凡人,谁又能保证当自己坐到那个位子时不会更狂妄更糟呢?有这个心力和定力的人,在少数,此乃古往今来中的圣者贤者;大部分人,其实都需要外力平衡与牵制。凡人中最大区别是,有些人有自知自觉,了解自己“hold不住”,而有些人对自己一无所知——前者在登上权力台阶后会更自省、自醒,情况不至于太糟

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大卫·休谟(David Hume)

[ 讲到playing God,提句题外话。有的父母世界观发生了偏差,为了让小孩早点明白生活的残酷,把残酷的设计情景抛给小孩。这对小孩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后的感情港湾和最后的依靠,世界的残酷在自然发生时是外来的(从来不缺,从来不少),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孩子最依赖的港湾,而不是残酷世界本身。最后的依赖都被击碎,他们连孤儿都不如,因为孤儿至少还存着一份温情的幻想,一份他不曾拥有过的父母的幻想。]

面对强大的他们,他们或许都未触犯法律或者就是规则本身,法律武器无法鞭及。该反抗bully,还是躲避?如果反抗,他肌肉发达、人高马大,你被痛殴,从心底里嘶吼出“道理”,抗争至汉骂,却毫无用,该如何?这是大多数道理没有告诉我们的。

不和小人一般见识,虽然他们未强大到对你产生巨大威胁,但你的隐忍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会一直冲着你而来(这基本是一定的),直到你忍无可忍、挥臂回击时,他们又会指着你说你“不够大度”,也会立马装孙子。当如何?这是大多数道理没有告诉我们的。

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恶,亦不记得别人的好,只瞄准当下不知长期。更那些“有文化的坏人”,他们自我道德标准低,却从来知道用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可以唬住哪些有自我道德约束的人,用道德的高炮指向对方,让对方自我剁臂、自我卸甲,他们自己却怎么样都行、毫无束缚,又当如何处之?这是大多数道理没有告诉我们的。

自我道德约束高的人,同自我道德约束低的人理论,怎么讲都是输的:自我道德约束低的人会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对方,用比较低的标准要求自己,期间杂配着暴力、欺压、棒子、借口、诡辩、威胁一齐用上。双标最令人讨厌。最好的办法,是停止与他们讲理,竖壁清野,他们若惹来,发一枚导弹到空地,展现实力,震慑之。不要担心他们会继续,小人最懂得的是评估形势,一旦形势不利,他们溜得比谁都快。他们从来不刚烈。路过遇见可欺负的人,他们也从不会错过。 这可是他们存活的主要技能和方式啊。——如果自我道德约束低的人又恰巧是比较强大的一方,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人敢吱声反对,久而久之将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一种施、受和旁观看来都认为的“正常”。


为何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一部分道理,为了方便说明把现实简单化,只告诉你事实的一方面,只阐述了事物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些道理,的确包含了事实的复杂性,却因为复杂性本身,若非你亲身经历,很难理解道理背后真正的含义。

面对拳头、权势的抢夺与压制,应当用拳头和实力保护自己。实力是正面迎对“恶”的必要条件。不要以为,“善”和“拳头”是反义词,不要认为,“善”就不能有武装。是震慑,是呵止。有了实力后,其是震慑对方的武器,而不是欺侮对方的工具,否则,我们和那些我们所痛恨的人有何区别?

没有人、国家永远保有实力,人总是从稚萌长为成熟,国家也总伴随着兴衰。当弱者为弱者时,他们中有人惊于霸权的强大,强大的惊慑压倒了他们内心“善恶”的原则,他们折服于实力的不可抵抗,站到他们一边以寻求庇护。这时,更多地是一种选择,很难说“对错”。当更多人选择站到强大的恶的一边,这一边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在现实考量上,选择站到强大的恶的一边成为“对”的。没有选择站到这边的人,成为越来越弱的光,风雨中飘摇。为何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归道理,人生就是有许多无奈与困境。我们尽我们所能,都是在避免未来某一天陷入无奈的境况中,我们一直在拼搏,就是在努力减少陷入困境的风险。

我觉得一位网友说的很对,*国现在到处扮演世界警察,动辄威胁、恐吓别国,对石油国发动战争,搅动局部政局,令别国动荡、民不聊生。各国惧于他的强大,见弱小的国家被欺负也不敢出来主持正义。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永远强大,在他们衰弱之时,必迎来潮涌般的反抗。秦国用武力称霸中国,短时间又被推翻。这是历史必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切,都基于一句“推己及人”,看到弱小的人被欺负,或许哪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大势所趋,乃人心向背。

当越来越多人选择站到强大的恶的对立面,现实考量上的“对错”、“强弱”又会发生逆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为何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It is all about choice, which is never an easy one. 就算道理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实战的battle和选择,从来不容易。

It is all about choice.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单纯,不是因为没有经历。而是经历之后依然相信美好。” It is all about choice.

我们都曾走过幽暗的夜,也曾在实力悬殊的搏斗中不得已沾染了黑色的血,也曾放弃过,拒绝过相信光亮的存在。我们也曾因黑色的血渗入皮肤、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痛苦不已。然而这里,it is all about choice,选择什么,便是什么。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心光明”

见自己,见众生

所以,强取豪夺是否是生存的必须吗?是丛林法则的一部分吗?有一点是肯定的,强取豪夺只是一部分人、他们生存的必须;太多太多人未使用“强取豪夺”而过得很好。是否为丛林法则的天然的一部分,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花剌子模信使

武汉市市委书记马国强(哦,对不起,现在是“前书记”了)一边在媒体上表态:我现在是一种内疚、愧疚、自责的心态,如果早采取严厉的管控措施,结果会比现在好,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要小,也会让党中央、国务院少操心。一边自由出入红会仓库,自领口罩。真是能演,哈哈哈。

先不讨论这个人是否“又蠢又坏”,就讨论武汉疫情发布的魔幻操作(湖北两会期间新增为零,前两批中央含卫健委专家成员的专业调查组都没有通报或者调查出当时“人传人”的程度其实已经很严重,一线“吹哨人”被压制)。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花剌子模信使。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花剌子模是否真有这种风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所具有的说明意义,对它可以举一反三。敏锐的读者马上就能发现,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在疫情之前几个月读到了王小波这篇议文,当时觉得王小波很诙谐。发生疫情后回味本篇,实在拍案叫绝。本篇最初发表时间很早了,1995年发表于第3期《读书》杂志,于当今至当下,依然有积极的偏僻入里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古已有之。不光是中国,欧洲几个皇帝,也是到了兵临城下,才知道自己的军队其实是节节败退的。人都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

直到2月底,在美国检测新冠病毒还面临着这样的现状:

—我有症状了,给我测一下新冠吧。

—你去过中国或者接触过确诊患者吗?

—没有。

—那你没事。我们这儿没确诊患者,不用测。

—可是你都不测,怎么知道有没有确诊患者?

—这儿没有确诊患者,所以不用测。

—可是你都不测,........

(死循环)

其鸵鸟心态,与武汉最早的检测如出一辙:没过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患者不必检测新冠病毒——检测出来的患者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所以,新冠都与华南海鲜市场相关,人传人的证据很有限。(这个自证逻辑链,也是没谁了。)

如果“只汇报好消息”成为一种氛围和文化,一个机构离运作失效就很近了。

王小波的许多议论性“战斗檄文”,都非常有趣,且深刻。建议服用之(可惜他在世时,他的文章都得不到发表,可能因为太犀利了吧。他一过世,出版社才一路绿灯,他的文集大卖)。他虽然丑,但和这么有趣的人交朋友,人生一定很有光彩。

不过,他在文中反复提到王朔,似乎对他比较推崇,我就不同意了。

罗辑和他的“理想爱人”

刘慈欣在写到罗辑这个人时,说罗辑是“玩世不恭”的,同时也顺带提到了王朔。于是,拜读了王朔的几篇小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等等(先看的这篇,因为现在这句话特流行了,经常被借用作为标题)。读毕,非常不以为然。

王朔以写“边缘人”为特色。《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都是什么狗血情节,一个江湖骗子+拉皮条的,用几句话勾搭了一个清纯的少女,这个少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骗子从没用心、立马移情别恋,少女就作践自己,也加入犯罪团伙,以身体为诱饵勾搭富人,和同伴设套。最后,痴情的少女自杀而死,不是畏罪,而是爱而不得。我心想:姑娘,你是多缺爱啊,人家几句话就把你勾搭走了,你就这样死去活来、这样轻易自暴自弃了?人家为你付出啥了呀?我前后找,骗子除了几句话,没有做其他感情的、金钱的、精力的投入。所以,姑娘,你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对方对你的感情了,导致你不可自拔?what is wrong with you? 以后养孩子,一定要富养,不要让她“缺爱”到这个程度。

还有一篇,写一个海军退伍成为无业游民(都是这种“边缘人”),一个空姐,年少时在船上碰到过当时正服兵役的海军军官,后来再碰见,两人就好上了。空姐收入高,就天天养着退伍军官,直到两人爆发矛盾、分开。分开后,空姐虽然交了新的朋友,却一直放不下军官。然后,剧情突然急转直下,空姐搭乘的飞机空难了。退伍军官就各种懊悔啊,痛苦啊。

还有一篇《玩得就是心跳》,这句话一样很popular,但是剧情...我都懒得喷了,吐槽无力。

so?通过这些剧情,王朔要写什么?王朔真是韩剧始祖,不死个男/女主角,剧情就不够震撼,不够完整了。他的妙处,在于狗血剧情里穿插着少数的精彩语句,如藏在沙子中的珍珠,比如:“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脱轨,除了眼睁睁看着它—头栽下悬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将是螳臂挡车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但这些精辟的语句给读者一个错觉:剧情也是精辟而正确的。仿佛,只有“坏男人”才有吸引力,只有“坏男人”才有独立思想,才值得女性舍生忘死。姑娘们,正直、上进的男生里,有独立思想又风趣的很多,千万不要被王朔误导了。又有多少情窦初开的懵懂男生,学着书中痞言痞语,在女生面前“装坏”。

读到的只有一篇,还合理一点:一个没有正经工作的人,去蹭票看舞蹈演出,爱上了一个舞蹈演员。手头宽裕时,就天天请姑娘吃饭,经常去看姑娘的演出。后来这男的瘸腿了,觉得配不上姑娘,就淡出她的生活。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他。

为什么说王小波是经典,而王朔的小说只代表了那时的风潮?因为王朔的小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太多借鉴。伟大的作品,都是写出了人类共有的东西,写出了人性,所以穿越时空。王朔,痞言痞语,一时风潮而已。

再讲到罗辑,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他的人设,也是“痞”,什么事情都不在意,“玩世不恭”。大多数人和事,在他心里只能留下淡淡的印记,好像没有什么能给带来他深切的感受。这样的人,也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稳固的关系。也有网友和我有一样的疑问:这么一个人,当初叶文洁为什么把宇宙四大规律告诉他、把“面壁”这么重大的任务交付给他啊?

这样玩世不恭的人,后期就“变性(子)”了:在后续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牢牢守住“执剑人”这个使命,面对着白色墙壁熬了五十多年。这个,也太完美了吧。只能说,剧情需要。其实,和人设是有很大的不协调的。

罗辑有一个幻想的理想爱人,洁白的、无暇的、轻盈的、柔美的,“周围的一切都能伤害到她!你见到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去保护她啊不,呵护她,让她免受这粗陋野蛮的现实的伤害,你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而他对于现实的女朋友,都是那种蜻蜓点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

史强(我非常喜欢这个警察)根据罗辑的描述找到了和罗辑想象中一模一样的女孩庄颜,罗辑就唯独对庄颜产生了强烈的感情。

史强为罗辑勾勒“理想爱人”形象时,说到:“但每类男人的梦中情人大体上是相同的。” 在阅人无数的史强看来,庄颜是某一种类型的女孩,其实,也没有那么特殊。但在罗辑看来,就是一个特殊的情结。其实,罗辑原来的一位写小说的女朋友就很好啊,比起庄颜也更有想法和内涵(罗辑心里“理想爱人”的形象,也是因她而促成的),可是罗辑就是从不介意是否伤害到这位女朋友以及其他姑娘。

然而,一旦这个情结得到满足,在玩世不恭的罗辑这里会发生什么?对,会腻!

“理想爱人”和孩子被迫冬眠后,罗辑对他们心心念念。作者继续写道,重新相处五年后,不知是哪方先提出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罗辑和老婆孩子分开了,看到这里时我明白,作者对这类人还是很了解的。

(现代婚姻实在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赌博。古代女人在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上处于极大不利,但评判男性的标准是显性的:劳力壮、能干活,有田有地有银两。现代社会,选择人生伴侣,无论男女,先要在前述讨论的论点上进行考察:睿智、善良、有能力,其次还要在婚姻观上达成一致:顺从型v.s.合作型。这些,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且,在法律、道德约束的社会环境中,人都倾向于隐藏自己那些的“邪”和“恶”,并不断自证善良、自证友好。不良品质都具有隐蔽性。世事复杂,现代婚姻太难了~)

不过比起程心,罗辑的人设还算好的了。程心完全就是一个不经事的小萝莉,被历史选择推向了舞台中央。但作者偏偏把所有错误都归结为她“圣母”般的感性。而且人设中,程心经历了人类几次巨大浩劫,竟然没有半点长进?比如,到曲率飞船研发阶段了,维德让程心苏醒,然后告诉她,我准备继续搞曲率飞船,如果联邦政府不同意,我就用丫的反物质子弹把所有前来的飞船、各大太空空间站干掉。这个时候,程心已经三十岁了吧。其实这个时候程心是拿了一副可以bargain的牌:告诉联邦政府,维德有一堆反物质子弹,我可以让他缴械,但是,曲率飞船研究必须继续,你们可以找个什么“科学研究”的幌子告诉公众;告诉维德,我可以让你继续进行曲率飞船研究,但是你得上交这些子弹,而且未来也不能再策划储备这样的子弹,曲率飞船的技术试航,必须远离太阳系,不要在太阳系内留下航迹。同时,你的工作如果有越界的地方,我有监督和纠正的权力。

程心不仅没这么干,大刘还让维德无条件接受了程心“立即停止一切”的决定(维德那么强硬的“鹰牌”,对程心竟然毫无条件地服从,也是非常之奇怪了)。按大刘的人设,是准备让程心背锅到底了。

A Quiet Passion (2016)

“Yes, it is a painful or grueling journey. Yet, she finally finished it and is released.”


“她突然想起那段时光,上厕所的短暂时间也会有人在门口抱着孩子猛敲卫生间的门,她坐在里面心惊胆战;

她又不可抑制地接着想起,只有他、她和一岁小孩的出租屋里,临到晚饭时间,她请他洗菜、做饭,他表示“不会!”坚决不粘厨房事的态度。她叹口气,“那么你来带小孩,我去做饭。”不到十分钟时间,他抱着哭啼的小孩,要她马上放下厨房手上的事,马上过来抱小孩。她正处理着一条鱼,满手血迹、鱼鳞和腥味,她意识到,小孩的哭啼是经常的、反复的,如果她放下手中事情,回去哄小孩,哄好再回去继续备菜,如此往返、反复,到晚上八点她都未必能开始煮饭炒菜。她意识到,他不做饭,带着小孩才没多久又马上推给她,两个任务,他实际上都不接。没有尽头了。她决定继续着手上的事,不予理睬。他抱着小孩对她怒吼,猛拍厨房门,马上要冲进厨房对她动手。她呼吸急促,继续着手上的活,决意已下......”

她想起黑暗森林法则,想起他的狂暴和经济挟制;她想起他的玩世不恭,对他给她造成的伤痛毫不在意,她深深的痛苦在他心里留下极淡极淡的印记,转瞬间不提醒他就忘记,而且似乎,他曾经的其他人,其他事......也只在他心里留下淡淡的印记,好像没有什么能给带来他深切的感受,也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稳固的关系,那是什么一种人呵;她想起罗辑,这个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存在。

他甚至自我否认一切发生过,用“他知道自己在撒谎,也知道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而他依然在撒谎”的态度不停地找着借口、否认着自己的错误。

她想起,她的思想,她的人格,曾经被如何地轻视,践踏。她完全不同意他所认为的,女人都是附庸,都是伺候男人的保姆。至少,她不是,她要继续思想。然而,要响亮地做到“不是”,除了表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实力和资本。否则,被碾压和挟制,如何独立,如何思想,何来人格?

她想起,最后可寻求帮助的港湾——父母,将她抛回这个火坑。还有什么可以坚实地依赖?当然不是男人,亦不是父母。自己的经济实力才是自己最可靠的依赖——充足的钱财和自己的房子。有了它们,当初就不用担心带着小孩而无屋可依,不用担心担负不起自己和小孩的开销,而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忍受暴力。有句话说得果然对,钱和房子,才是女人最坚实的后盾,能替女人遮挡风雨,从来不是男人(有时,他就是风雨本身)。钱和房子,才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她突然意识到,这段孤寂的时间,也是她自主的时间。曾经极其期待、视为奢望的宝贵的自主时间。她希望也可以自主决定自己今后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