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国内的各派势力——党史笔记2
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对当时中国国内的各派势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正是各派势力的存在使得当时中国的统一无法实现。
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国内的势力主要有革命的民主派、非革命的民主派和反动派这三派。
第一,革命的民主派。
革命的民主派主体是国民党,新兴的共产派是和国民党合作的。这么讲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在民国初年担负起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任务,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的侨胞中组织了兴中会,这个革命小团体虽然只是略具雏形,但已具备了民主革命政党的基本属性。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组织形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了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为基础的中国同盟会。作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组织,同盟会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革命民主派的活动进入了新阶段。同盟会消除了先前一些革命团体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真正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枢。同年11月,同盟会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从此同盟会逐步分化。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结果失败,国民党四分五裂。
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发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1年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国民党严重受挫。1922年9月,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注,毛泽东写《外力、军阀与革命》文章的时间是1923年4月10日。)
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和其他决议案,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第二,非革命的民主派。
非革命的民主派,以前是进步党,进步党散了,目前(1923年4月)的嫡派只有研究系。胡适、黄炎培等新兴的知识阶级派和聂云台、穆藕初等新兴的商人派也属于这一派。
进步党,1913年5月由统一党、民主党、共和党等组成,拥戴袁世凯,同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国民党相对抗,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伍廷芳、那彦图、孙武、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9人为理事。1913年9月,该党熊希龄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和1914年,袁世凯先后宣布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后进步党自行瓦解。进步党的宗旨为:一、欲将全国政治导入轨道;二、欲造成一种可为模范之政党。具体政治纲领为:一、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二、尊重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三、顺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实质是通过联合袁世凯,与开明人士结成联盟,建立强固的、开明专制的中央政权,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政治改造,逐步确立完善的民主共和制。体现了进步党既欲投靠袁世凯,以对抗革命派;又欲改造袁世凯,引其走上宪政轨道的双重政治目的。
研究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原进步党首领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宪法研究会,以研究宪法相标榜,被称为研究系。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当时为其机关报。其中骨干分子是在1906年的君主立宪运动中曾经跟梁启超合作过的一批官僚士绅。研究系始终想凭借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中国,所以曾经在政治上先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军阀势力而与国民党相对立。
图片来自网络知识阶级派。胡适于1922年提出“好人政府”,主张组织“宪政的政府”,实行“有计划的政治”。黄炎培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任办事部主任,主张“使无产者有业,使有产者乐业”,提倡首脑并用,注意实践。
商人派。主要是以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的聂云台,上海德大纱厂厂长的穆藕初(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工商部次长)为代表的大商人。
研究系、知识阶级派和商人派幻想用和平改良的方法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但是并不反动,所以是非革命的民主派。
第三,反动派。
反动派的范围最广,包括直、奉、皖三派。(毛泽东认为,当时奉、皖虽和国民党合作,但这是不能久的,他们终究是最反动的东西)。
直、奉、皖是北洋军阀的三大派系。
图片来自网络直系军阀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政治上亲英美,代表旧地主阶级。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等。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其首领之位。主要割据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1919年,以张作霖为代表的奉天省军阀集团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整个东北。
皖系军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
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毛泽东分析认为,以上三派将形成两大派,一方是最激进的共产派和缓进的研究系、知识派、商人派都为了推倒共同敌人和国民党合作,成功一个大的民主派。另一方是反动的军阀派。
中国的政治结局是民主派战胜军阀派,但在当时的一个时期,中国必仍然是军阀的天下。因为,从国际形势上来讲,“中国的分裂于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是不利的;但由民主派统一中国,较之民主、军阀两派混乱中国,于国际资本帝国主义更为不利;只有由反动政治完全霸占中国于他们最有利。”从国内社会经济现象来讲,白狼、老洋人扰乱数省、受教育人民极少、工商业奇缺、交通极其不便、人民组织微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这两方面原因决定了中国必然是反动军阀的天下,这个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但是,在这个极反动极混乱的年代,这种极其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坚定认为中国政治的结局是民主派战胜军阀派。其原因在于,“政治愈反动愈混乱的结果,是必然要激起全国国民的革命观念,国民的组织能力也会要一天进步一天”“一面西南各省终不能为北方统一,虽然也不免是些小军阀,但终究还是革命分子存匿之地。这个期内,民主派分子是一天一天增加,组织一天一天强固。”(可以理解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芽?)
所以,毛泽东说“这(指当时的混乱时代)是和平统一的来源,是革命的生母,是民主独立的圣药。”
主要参考资料
1.外力、军阀与革命,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们出版社。
2.张磊 张萍,科学评价孙中山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民主派,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史学——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梁启超与他的研究系,凤凰网。
4.百度百科“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皖系军阀”“上海总商会”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