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初探——阳明书院暑假游学前教学准备
近年来,高校教育一直在提倡微课、慕课和反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反客为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知识、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而将老师的教学逐渐演变为“服务式陪同”,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后勤保障和技术支持。反观几年的成果,在我的学生中收效不很明显,因为大学生在17.8岁的年级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学习观念和惯性的依赖式学习方法,很难在两三年之内改变。
即使这样面对自己即将要步入二年级的孩子,我也从未想过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反转课堂式的教育程序,直至参与阳明书院本次的夏季游学任务布置工作。这次游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较以往提前了很多,七月中下旬才会进行的游学,书院老师从六月初即开始学生招募。随后老师第一次抛出PBL教学—即问题式教学,将每一个游学目的点作为一次教学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自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团队合作精神。
我猛然间醍醐灌顶,是了,为什么大学生消极的面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因为我们自小公立学校的教学在这一方面是缺失的,老师机械性的教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却从不探究学生能否自主学习;从不在课堂上让学生问问什么,只让孩子去拆分自然段和总结中心思想。幼儿园阶段能对着两只蚂蚁研究一个下午的那个孩子,在进入到义务教育以后就只能每天重复机械的学习过程。而我们想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了近十年以后的孩子身上再去寻找自主学习性是何其难的一种操作。


本次游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此次的PBL教学也于此处展开。5月30日,第一次课,老师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简单介绍了一下莫高窟的背景知识:莫高窟的缘起、莫高窟的价值、莫高窟的保护。然后给学生们交代了本次PBL教学模式的展开方式,从孩子懵懂的眼神中能够看出他们对此还是一知半解,但是他们听懂了老师说的提问题这件事情,所以不分年级的,大量的问题就这样呈现在老师们的眼前,看到问题的老师很惊艳,也很兴奋,他高兴的说按照这些问题都可以出一本莫高窟儿童游览指南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要按照问题进行归类,然后进行分组。针对于莫高窟学生提出的问题,将问题分为四个方面:1. 关于莫高窟建设的小研究。2. 关于莫高窟宝物的小研究。3.关于莫高窟文物保护的小研究。4.关于莫高窟人如何生活的小研究。

周四所在的四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莫高窟人如何生活的小研究。具体问题一共有4个,分别是:1.僧侣在莫高窟做饭时,怎样生火?2.莫高窟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3.高僧去世后,尸体怎么处理?4.隔着万里大漠,古代莫高窟里的人如何与中原人通信?
第一阶段:讨论伊始由组长孙雨语嫣同学进行组织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逐个进行解决,在谈论了进半个小时过后,大家突然发现进入了一个怪圈,似乎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呼之欲出,却又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具体答案。
第二阶段:因为每一个问题都不能找到具体答案,所以谈论之下我们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法,针对于每一个问题进行给与假定答案,再一一进行验证。如针对于僧侣做饭过程中怎样生火的问题:郝子赫同学说,可能是吃生的。曹熙瑞同学说,要研究下莫高窟附近有没有成片的植物,若有的话,可能会是钻木取火。顾家琳同学说,可能房子里会有存有食物,随到随吃。这些同学的意见都被记录员姚尚汐同学一一认真记载下来。
第三阶段:这样讨论了几个问题后,大家又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莫高窟人是谁?有哪些?横跨几个朝代的莫高窟,在其中存在之人的生活与同一时期的窟外的人有何区别。迅速调整战略的同学们认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弄清楚莫高窟人包括哪些?于是大家又开始迅速的各抒己见:邓兆基同学说有僧侣,王心怡同学说有当地人,曹熙瑞同学说有过路人,孙语嫣同学说有画师和工人。
第四阶段:确定莫高窟人的范围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是研究人的生活都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此时时间已指向8点30,距离老师规定的结束时间所剩无几,小组成员紧锣密鼓的进行谈论确定研究方向,最后确定从吃、穿、住、行、工作和通讯五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第五阶段:组长孙语嫣同学对于小组第一次协同工作进行总结发言,首先作为小组代言人,她先表达了一下本组选题的难度之大和被动分组的现状,随后孙语嫣同学胸有成竹的举起自己的记录本,有条有理,层次分明的将本组一晚上的成果向老师们进行汇报,而且能够扬长避短的总结出优势,弱化劣势,最后将下一阶段的方向也做出了交底。
老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点评:首先他认为由于跟组老师,选题和组员等多方面的原因,今天的讨论过程和结果较周三的三个组有较大差距。其次,他觉得不应只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过度解读和分析,应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扩展。最后,老师也对今天的讨论过程进行了鼓励,第一次的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并且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在持续不断的讨论,不论结果怎样,都值得鼓励。
总结下来,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参与其中的热情度很高,有的孩子缺兴趣缺乏,没有找到切入点。从走弯路到最后确定方向,本组的成果不可谓不大,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解什么具体问题,但个人认为对于第一次的尝试,对于全组最大只有六年级,最小只有一年的组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实属不易,探索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沿途坎坷荆棘一定甚多,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与孩子们一起披荆斩棘,克服困难。
参与阳明书院的教学已近一年半的时间,抱着参加课外班的心思进入到这里,却看到了课外班老师所不可能做到的深度教学和用心对待。从国学课到各类拓展课程,从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到长短期游学,书院老师的心思用在了育人而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的表层工作中,这次游学前期的准备工作更说明了这一点,以孩子为主体,从小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性,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