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胡乱“打开行为”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唐森取经
收与放

现而今,打开微信圈,满眼尽是朋友们晒孩子作品。看着看着,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这些作品风格越来越趋同了。

很放!这是我的第一感受。

颜色自由,大胆涂抹,不拘外形,看到孩子无拘无束的心。

貌似,这已经成为了很多“新派”老师的共识。于是,老师尽量在课堂上去引导,刺激孩子打开行为,画得更放一些,更放一些!以至于形越破越好,色越乱越好!

这真的对吗!

打开行为的源起

打开行为,恐怕是来自小鱼儿的黄卫老师。大家都在用,却鲜有人去思考这个说法的源起。

回到10年前,少儿美术界大多老师还在窝心的教简笔画。油性笔勾出死板僵硬的外形,颜色涂得规规矩矩,画的都是概念化符号。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老师,都能感觉到这种教学方式与美学相违背,却又苦苦找不到出路。

此时,黄卫老师提出了要尊重儿童内心感受,要让画面与感受呼应。然而,很多老师依然难以改变多年的习惯。于是,又提出了一个矫枉过正的做法——打开行为,老师先打开行为,带动孩子也放肆起来。这个提法,影响了很多圈子里的老师。很多老师意识到了过去对孩子的束缚与抑制,开始放开手脚解放孩子。把孩子们搞得激情四溢,狂涂乱抹为趣,作品呈现出当今流行的面貌。我称之为激情画。

放与收

然而,世事总有两极——收与放。过度的收,过度的放,只怕都不符合自然。

简笔画是过度的收,直接抹杀儿童的个性,感受,情绪,把艺术当成描画涂色,你看到的只有规矩和苍白。

而激情画是过度的放,过度的释放儿童欲望,情绪,也不利于儿童组织语言,恰当的表达内心感受。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有多少是孩子真情的流露,又有多少是环境的裹挟呢?

自然放松是真谛

每个人的心,如同一面镜子。紧张,拘束,害怕,狂躁,激动,都会让这面镜子蒙尘,而不能清澈照见本心。

不拘谨,不狂躁,保持自然放松。我以为,这是教师真正要引导孩子的状态。让孩子不必在意错误,不必在意老师评价,不必在意同学眼光,不必在意美丑评判。放得开,松得下。他们就能真正做到自然流淌。

这时,画面才会流露出真性情。有的孩子明快,有的孩子含蓄,有的孩子激情,有的孩子平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不被简笔画所裹挟,也不被激情画所裹挟。

更深意义上说,我们这些做老师的,要永远有个度。只有我们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裹挟,我们才能做好真正的教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