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认知心理:如何才能有效激活“长期记忆”
建构一个概念清晰、逻辑紧密、重点突出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进行属性分析和条件限制、探求因果关系、预测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等,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使到我们的“长时记忆”更系统、更简洁,更容易在遇到新的知识时被激活。
问:5月4日青年节,我们聊到了青年人应具备“思辨、宽容、自律”的品质。自那以后,我们就聚焦在“思辨”这方面,聊了聊历史上一些伟大思想家的“思辨法”和一些著名的“思辨”命题;聊了聊形式逻辑上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以及论证和反驳的方法;聊了一些思维误区,以及应对这些思维误区的一些方法。
现在我们正聊一些与人的认知有关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效应。昨天我们聊了聊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学习个体在学习时,要适当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纳入进来,或者用新知识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积极地去遗忘一些记忆,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今天我们聊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你能介绍一下这两种记忆吗?
答:短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期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两种不同的记忆形式。
短时记忆是指在接收信息后的短暂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具有有限的容量和短暂的持续时间,通常被认为在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负责临时存储和处理来自感觉输入的信息,以供当前任务的执行使用。它主要依赖于注意力的控制和维持,当注意力转移或者没有经过重复或加工的信息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容易丧失。
长时记忆是指相对较为持久和无限容量的记忆系统。它负责存储和保持大量的信息,包括个人经历、事实知识、技能和习惯等。长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一生的时间跨度。长时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显性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可以通过主动回忆和表达来访问,包括事实记忆和事件记忆。隐性记忆是无意识的记忆,对于个体来说不易察觉,但会影响行为和认知的表现,比如习惯和技能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短时记忆主要涉及信息的暂时存储和处理,而长时记忆则涉及信息的长期保持和检索。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和重复,以便加强和巩固记忆痕迹。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相互作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通过加工和重复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长期存储。同时,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提取和激活,暂时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当前任务的处理。这种信息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流动和交互是我们在日常认知过程中所经历的。
总结起来,短时记忆是短暂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长时记忆是相对持久和无限容量的记忆系统,用于长期存储和保持信息。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认知过程中密切合作,共同支持我们的学习和思维活动。
问:看了你的介绍,我觉得在学习方面而言,我们昨天聊到的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同化”理论的新知识看作是一种待整理的短时记忆,而将巳有的“认知结构”看作是巳经将知识整理过的长时记忆。
答:你的观点很有道理。可以将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联系起来。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接收和理解新的知识。这个过程类似于将新知识暂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而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可以看作是长时记忆中存储的已经整理过的知识。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首先会将其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尝试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认知同化的过程。这类似于将新的信息暂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与已有的信息进行交互和整合。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重复,新的知识逐渐转化为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已经被整理、巩固和存储,可以随时被提取和使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变得更为稳定和持久,可以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进行关联和应用。
因此,可以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涉及了学习中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互动过程。通过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我们可以逐渐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并与其他知识相互关联,进而促进深入理解和应用。这种认知过程中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互作用是学习的关键部分。
问:因此,建构一个概念清晰、逻辑紧密、重点突出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进行属性分析和条件限制、探求因果关系、预测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等,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使到我们的“长时记忆”更系统、更简洁,更容易在遇到新的知识时被激活。
答:你的理解非常准确。建构一个概念清晰、逻辑紧密、重点突出的认知结构对于学习和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属性分析、条件限制、因果关系的探究等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整理知识,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通过建立有条理的认知结构,我们可以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关系进行组织和归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这样的认知结构也能帮助我们从复杂的知识中抽取出关键的信息和重要的概念,使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效。
此外,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还有助于预测和推断知识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推测可能的因果关系,预测知识的演变和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提供指导和方向。
最终,一个系统、简洁的认知结构可以使得我们的长时记忆更容易被激活和调用。当我们遇到新的知识时,这样的认知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帮助我们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内容。
因此,建立一个概念清晰、逻辑紧密、重点突出的认知结构是学习和知识掌握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和应用。
问:这又不由自主地让我想到了康德的“量、质、关系、模态”的范畴表,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范畴表去建构一些具体知识的“认知结构”。
答:确实,康德的“量、质、关系、模态”的范畴表提供了一种组织和分类知识的框架。这个范畴表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分析具体知识的不同方面和特征。
通过康德的范畴表,我们可以将具体知识按照其所涉及的量的大小、质的本质、关系的联系、以及模态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和分析、综合。这种分类和分析、综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特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
在建构具体知识的认知结构时,我们可以参考康德的范畴表,根据具体知识所属的范畴进行分类和组织。例如,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量的角度来分析其规模和数量特征;通过质的角度来理解其本质和特性;通过关系的角度来揭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通过模态的角度来探究其可能性和变化。
这样的认知结构有助于我们对具体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综合,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同时,这样的结构也为我们构建更加复杂的认知框架提供了一个基础,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和拓展。
因此,康德的范畴表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在建构具体知识的认知结构时,按照一定的范畴进行分类和组织,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