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蔺相如
众所周知,我们最熟悉的关于蔺相如的故事不过就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了,那就说一说最熟悉的故事好了。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这也正是我们大众所想表达的观点。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对于用“和氏璧来换十五座城”这件事思虑很久,因为他知道秦昭王祖祖辈辈都是食言的人,并且赵国弱,秦国强,就不能对自己国家理亏,且并不知道秦昭王会不会真的会给他国十五座城。所以,还是决定先去探一探。当蔺相如去恭敬地将和氏璧递给秦昭王,而秦昭王拿给嫔妃看,对他也并非恭敬,又算是戏弄他。蔺相如很容易去观察那些人,因为秦昭王是很想得到和氏璧的,但赵国势力并没有秦国强,那么秦昭王就觉得糊弄糊弄就过去了,就不去在乎赵国的那些。而蔺相如就正好抓住这一点,以秦昭王的人品怎么会真正去将十五座城舍得给赵国呢。
再后来,蔺相如就让秦昭王斋戒五天,蔺相如能够出举这么做,我觉得他就是有很大的勇气精神了,他冒着被杀的可能去说出那些话,也就更加拧住秦昭王的心了。或许,蔺相如早已抓住秦昭王的心了,因为如果将蔺相如杀了,那么对秦国有一点坏处,就坏了交情,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随之,蔺相如的功劳也就越来越大,而赵国名将廉颇的位置也就比蔺相如低很多,可是廉颇就觉得很羞耻,可能说他很在意名位,更清楚的来说就是不愿意居人之下。而蔺相如的反应却很奇怪,他是躲着他一般走,很多人并不能理解。而蔺相如觉得,他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国家的一些事情比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更重要,而如今就不应该去在乎这些。应将大事放于跟前。其实,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两将个人的恩恩怨怨摆在身前,那么赵国的势力必定会降弱,国家更不一定保住。廉颇知道此话后也就去负荆请罪……从此,两个人就关系特别好。
在赵国,最重要的成员就是蔺相如和廉颇了,他们能不把个人恩怨放在之前就很好,但是两个人如果去合作将赵国的势力提升,那就是更好。
蔺相如能考虑当前状况,也为未来有所思。可见,蔺相如他走的每一步都是离不开思考的。他能够理清重要的事情,理清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可见蔺相如的思路清晰,且是一个特别稳重的人。而这样的人,做事都是很妥当的。
用人需要智慧,信任需要判断。而蔺相如正有此两优势,他能够去善变,更体现了聪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