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洞悉人性,驾驭生活2025-01-30

2025-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书书福福悦读

影响力:洞悉人性,驾驭生活

为什么面包店总有免费试吃活动?为什么电商平台一搞就发送优惠券?为什么车展上全是漂亮性感的女车模?为什么金价一涨,大家就争相抢购?为什么我们一般很难拒绝美女提出的要求?

这些现象背后,总是有股无形的力量在试图操控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做出某种有利于‘他们’的非理性决策。

免费试吃、优惠券会让人们产生亏欠感,于是触发不对等的交易;美女车模会让男性更具冒险精神,使他们在花钱上更大胆;涨价触发了黄金的稀缺性,使人们更想拥有它;人们天性喜欢长得好看的人,所以美女的请求往往更有说服力......

影响力.jpg

虽然人类行为中的很多反应几乎从来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而这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操控我们行为的可能。

因此,了解人类的思维捷径,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觉察到他人预设的陷阱,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本文逻辑

知觉对比——对比原理

礼尚往来——互惠原理

爱屋及乌——喜好原理

从众心理——社会认同原理

德高望重——权威原理

物以稀为贵——稀缺原理

言行一致——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合纵联盟——同盟原理


知觉对比——对比原理

没有对比,就没有观念的产生。

正是通过比较,人们才能辨别事物的异同。而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往往会成为后面信息的评判标准——锚定效应。

例如,把左右手同时分别放入冰水和热水中5分钟,然后取出再放入温水中,你的左手会觉得温水是热水,你的右手会觉得温水是冰水。(对比放大了知觉感受,让我们的认知出现偏差)

2997885.jpg

商家最喜欢利用对比原理来让同一件物品的价格显得高一些或低一些——这完全取决于最先展示的物品的价格。

例如,大部分商品的标价常常是‘原价xxx’,‘现价xxx’,这种促销手法效果非常好,常会在无形中让顾客觉得现在购买很划算。

先向顾客展示昂贵的物品,可在无形中提高顾客的消费金额;而先向顾客展示便宜的东西,再向顾客展示昂贵的东西,只会让昂贵的东西显得更贵,这反而抑制了顾客的消费。

比方,你要买一件衬衣和西装——西装的价格远高于衬衣。如果销售先带你看西装,等西装选好后,再带你看衬衣,这时衬衣相对于西装的价格就会显得不值一提,你会很爽快地付钱购买。

如果销售先带你看衬衣,等你选好后,再带你看西装,这时你可能会被西装的价格吓到,变得犹豫,再三斟酌后,可能会放弃购买西装的决定。

2997888.jpg

其他的生活案例还有很多,比方房产中介就经常利用对比原理来操纵客户的认知,他们会先向有意向的购房者展示一两处缺乏吸引力的房子,再向他们展示另一处更有吸引力的房子,这时后者在购房者眼里就会显得更有吸引力。

详细地讲,房产经纪人在带客户看房的过程中,他们会先带客户看一两套偏远、破旧、价格虚高的老房子,然后才带他们看公司真正想卖的房子,这个时候往往由于前面老破旧的房子做比较,顾客总会眼前一亮。

合理地应用对比原理,能放大知觉感受,导致判断上出现偏差,从而引导事情向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这是最低劣,但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伎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把手机和手机配件分开卖,汽车和汽车配件分开卖,电脑和电脑配件分开卖......单独的配件价格可能不值一提,但所有的配件加在一起却是一大笔花销,客户一旦买了主件,就会落入他们预设的陷阱当中,就算察觉到也只能无奈认栽。

1576977.jpg

礼尚往来——互惠原理

对于别人向我们释放的善意,我们需要以类似的行为加以回报。如果不做出回应,我们内心就会十分不安。

就像看到路边的小吃摊,你上前问价,摊主回复了你,这时你就会有些尴尬,觉得不买都不行。

再比方,大部分男性初次见面会相互递烟,一旦接过香烟,气氛就缓和多了,交流也变得融洽,少了些局促、生硬。

互惠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基于互惠互利的相互合作,那些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的家伙是不受社会欢迎的。因此,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懂得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另一方面,别人的善意会让我们会产生亏欠感,这种亏欠感让人内心十分不舒服。如果不马上将之消除,它就会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在我们身上,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某种方式做出回应。比方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3063977.jpg

商人深知互惠原则的力量,并懂得‘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奥义,因此他们常用互惠原则来触发不对等交换。

例如,超市里经常搞免费试吃活动;电商动不动就发送优惠券;销售经理总是无缘无故给客户赠送各种小礼品;卖保健品的总是给大爷大妈打电话嘘寒问暖,并经常赠送鸡蛋、大米、粮油;教育培训机构则经常举办各种抽奖活动;互联网企业喜欢烧钱补贴;微信阅读免费赠送体验卡以及试读章节......

如果你接受了他们的小恩小惠,心里多少会产生亏欠感,于是在亏欠感的迫使下,你就有可能选择做出某种方式加以回报,这刚好中了他们的下怀。

1576966.jpg

另一种较高明地使用互惠原则的方法叫’拒绝——后撤术‘:先提出较大的要求,再提出较小的要求

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提高成功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出一个 大一些的要求——这个要求我保准会拒绝,等我真的拒绝以后,你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的目标。

倘若你的要求设置的足够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对我的让步,并很可能觉得自己这边也应该做出让步,于是就答应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砍价,大部分女性买东西时喜欢跟老板讨价还价,上来就对半砍,然后上演不断拉扯,最终交易达成,双方都满意而归。


3482952.jpg

爱屋及乌——喜好原理

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拒绝他们,多少碍于情面,都会于心不忍,于是只好答应他们的请求。

就像PDD砍一刀,虽然我们很反感这种传销式营销,但很难拒绝朋友或好友的请求,于是迅速帮忙砍一刀后立马卸载APP。

那些长得好看的人天然具有社交优势。人们不太容易拒绝她们的请求,她们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且在说服人上,她们也更具说服力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自动给她们(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善良、诚实、勇敢、有才华。——光环效应

223137-1586615497a2d9.jpg

商人太明白漂亮的威力,所以他们经常会利用美女进行营销。

比方,车展上全是性感漂亮的女车模;博C网站上用美女作为背景;酒吧、KTV会招大量年轻漂亮的小妹;楼盘销售现场大都选用漂亮有气质的女销售......

当然,很多美女同样也清楚漂亮的威力,所以她们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方,很多美女会加很多朋友,然后微信上动不动找人要红包;直播间90%以上都是美女主播,她们最擅长擦边和向榜一大哥要打赏;酒托、饭托、相亲托等等,几乎全都是美女......

人们在美色面前容易被迷惑,会变得更顺从,特别是男性在面对美女时,他们会变得更具冒险精神,花起钱来也更大胆

金晨.png

当然,外表好看不是引发喜好的唯一因素,其他方面同样可以引发喜好,比方语言幽默风趣,思维敏捷有才华,三观正、性格好......

人们喜不喜欢你不一定非要你美丽动人,也可能是你穿着干净整洁、气质优雅,又或者出于你的人品。真正的喜欢是由内向外而发的,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例如,董宇辉,他的外表说不上好看,但也不太丑。大多数人喜欢他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他的才华(知识丰富、语言幽默,三观正,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另一方面是人们多少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都作为牛马被资本压榨、剥削。

董宇辉.png

概言之,人们同样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比方有相同的观点、兴趣爱好、价值观、信仰、个性、背景、生活习惯、国籍、性别、家乡、民族、语言风格......

就像我们遇到陌生人,总会问“你是哪人?”“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你姓什么?”......如果是老乡,或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又或者有相同姓氏,我们总会觉得亲切得多,交往起来也会更热情、亲近、信任。

有研究表明,我们更喜欢帮助那些衣着跟我们类似的人。我们也会对那些在沟通中重复我们某个观点(或某一句话)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友善。

因此,假装跟别人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观点、背景,或模仿对方的语言风格、做事方式等,都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20760323-980f1daa2ddcf810.webp.jpg

当然,赞美也是引发喜好的一大利器。随言赞美不光会让对方心情愉快,还能引发对方的好感,使对方更喜欢你,而你的要求也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赞美本身也是一种恩惠

除此之外,不断的重复一个观点,一条信息,或一件东西,让人们对它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同样能引发人们的喜好

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个观点不绝于耳,便不知不觉中相信它。好比谣言被传了一千遍,你也会开始相信它——一人道虚,千人传实。

还记得”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吗?虽然它是洗脑式广告,但不得不承认它的成功。

QQ截图20200514004219.png

引发喜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关联原理,这也是引起喜好发生作用的原因之一。人们会因为喜欢一件东西,而把这种喜欢投射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上

就像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那些带来好消息的人,反感那些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带来消息的人与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概言之,人们会把自己的喜欢延伸到与他所喜欢事物有关联的事物上,比方爱屋及乌

现实中最常见的案例就是明星代言,粉丝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某一产品而开始对这个产品青睐有加。

huawei 372.jpeg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更顺从美女的请求了?

因为你对美女的好感会关联到她所提出的要求上。漂亮的女车模会让你把好感关联到她身旁的小轿车上,使你觉得你更想拥有它;赌桌旁的美女会让你觉得好运傍身;酒吧的美女会让你觉得今天的酒喝起来特别痛快……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爱屋及乌的现象。

比方,热恋中的男女,由于相互喜欢就会觉得对方身上那些幼稚的行为也很可爱;舞蹈生哪怕长得再一般,别人也会因为她优美的形体而觉得她比普通人漂亮几分;马云因为钞能力,大家看他都觉得帅了几分......

huawei 202.jpeg

关联原理还可以让我们沾染反射而来的荣耀,哪怕是用非常表面的方式让自己跟成功联系,我们的形象也会看起来更光辉。所以人们经常会吹嘘自己与其他成功者的关系。

比方雷军是我老乡;马化腾是我校友;乔布斯是我好朋友;我老舅身价千万;我表哥在华为工作……

当然,那些自我意识差,个人存在价值感较低的人,更喜欢吹嘘自己与其他成功者的关系。因为他们没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无法推动或实现自身成就来追求荣耀,所以只能靠吹嘘自己与他人成就的关系来找回尊严。

比如那些动不动吹嘘民族自豪感的人,大部分都是自我意识较差的人,他们缺乏能力去提升个人存在价值,只能靠吹嘘民族自豪感来找回尊严。反而那些真正有天赋的人,他们不会去吹嘘什么民族自豪感,他们会更愿意去发现自己民族不足的地方。

huawei 652.jpeg

从众心理——社会认同原理

95%的人爱模仿,只有5%的人会首先发起行动。

当不确定时,人们经常会根据别人的行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最容易效仿跟自己类似的人的行为。

另外,持有一种想法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觉得它正确

社会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原理:行为保持一致,思想保持一致,可以减少群体生活的成本;而且面对复杂局面难以做出判断的时候,复制别人的行为,同他人保持一致,也是最节省脑细胞的方式。

huawei 757.jpg

商家喜欢利用社会认同来营销造势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比方,手机发售现场会大排长龙;企业年报经常公开宣称‘销量领先’;外卖平台会展示近半年销量数据;电商卖家会频频使用“爆款”,“招牌”,“最受欢迎”,“超值”,“热销”,“口碑”,“高人气”,“店长推荐”等字眼故意引导。

人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被社会认同原理给影响,哪怕他察觉到了问题,也会坚持选择跟随大众的脚步,因为他们害怕与众不同,也害怕脱离群体。

社会认同存在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在我们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别人的行为,但别人同时也可能在观察我们,于是产生一种非常有趣的多元认知现象。

因此,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更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心验证,得出结论,做出调整,不随身附和,不人云亦云,坚定自我判断

huawei 176.jpeg

德高望重——权威原理

人们习惯于盲从权威,特别是当意识到服从权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好处的,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去服从

权威的力量来自于背后的权力、知识和智慧。如果你胆敢违抗权威,就会受到惩罚,于是社会从小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逐渐沦为权威的服从者。

比方看到老板会紧张;遇到交警会忐忑;碰到警察会害怕;看到教授会认同;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总是低声下气......

另一方面,服从权威可以让我们不必再费心思自己去思考,大大节省了我们有限的脑力,既省心,又省力。

huawei 305.jpg

大多数时候,按照权威的指示去行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往往掌握更多的知识、智慧和权力。但更多时候,心怀不轨的人会利用权威去欺骗他人

比方,广告中经常出现身着白大褂,表情严肃的医生——其实是演员;高端写字楼中常驻各种名字高端大气的投资公司——99%%的皮包公司;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金融诈骗份子;身着JC制服的电信诈骗犯;用客服头像冒充淘宝客服的骗子等等。

骗子大多喜欢给自己冠上各种头衔,带相关的身份标识,做权威人士装扮,然后衣冠楚楚的从高档汽车里出来,自我介绍是某某医生、律师、公检法或专家。


huawei 358.jpg

概言之,别有用心的人擅长通过头衔、衣着和身份标识来冒充权威

一方面,头衔比当事人本身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头衔会让陌生人变得更恭顺,还会让拥有头衔的人看起来更高大。

例如,养生专家动不动就是什么客座教授、营养师、健康师;企业培训讲师动不动毕业于什么清华、北大、MIT,或担任xx学院教授,或曾任职世界500强......

另一方面,衣着也十分具有欺骗性,人们的第一判断往往就是根据对方的衣着。因此骗子常常会穿上各种制服做专业人士的打扮,令人真假难辨。例如保安制服和警察制服。

huawei 070.jpeg

一般有了头衔,再做专业人士的打扮,就会让人显得更加权威

比方,有了‘医生’的头衔,再穿上一件白大褂 ,人们就会更相信他是医生。例如抖音上那些穿着白大褂,账号认证为医生的博主,99%的人都是医药销售,他们打着科普的幌子,干着营销的活,目的就是寻找客户。

其次,身份标识也容易对人产生迷惑。比方精致的妆容,昂贵的项链,奢侈的包包,名贵的手表,高档的汽车,豪华的邮轮等等。

例如,名媛培训班的美女就特别精通此道,她们会打扮精致,穿着时尚,给自己塑造各种高级人设,然后开着豪车,提着名牌包包,出没于各种高端会所,目的就是寻找那些真正有钱人。

028.jpg

总而言之,因为发言人的权威而接受他的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为利益经常左右专家的意见

人们经常会不按照与事物本来面貌一致的方式去呈现或描述一些事情,尤其是当他们与所描述的事情涉及利益关系的时候。

另外,我们需要谨记,即使最权威的专家也难免偶尔犯错,并且一个领域的专家并不等于也是其他领域的专家

因此,千万不要盲从权威,要学会质疑权威,权威提供给我们的可靠性远不如证据来得可靠

质疑权威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质疑权威的身份:“你真的是专家吗?”“你是什么方面的专家?”。

质疑权威的第二步是质疑权威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你有没有撒谎?”“你有没有说实话?”“你说的话可信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你与品牌方有没有利益往来?”。

时刻提醒自己,判断一个权威是否可信,不要看他的观点,要看他得出观点的理由和证据。

149.jpg

物以稀为贵——稀缺原理

一件东西获得它的难度越大,人们就越想得到它,而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受人们重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正如人性中的缺憾,常常对手头上的东西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了,又后悔莫及。

稀缺会触发人的损失厌恶倾向:人们更害怕失去一件东西,而不是获得同等价值的东西

换言之,相比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得到的喜悦(或渴望)远不如失去的恐惧来的强大。

正如人们宁愿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愿意去做收益更高的投资;一筐烂掉的水果,人们总是喜欢先从烂水果开始吃,而不是先吃好的;生病遭罪时,人们宁愿选择健康,而不是赚1000万。

可以说,同等程度的恐惧比喜悦(或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在存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去做避免价值损失的选择,而不是选择获得某物

例如,在股市上赚1000元和亏1000元,人们宁愿选择不亏那1000元,也不愿选择去赚1000元。因为前者带来的喜悦远不如后者带给我们恐惧的影响力大。


010.jpg

稀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面对复杂的环境,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们形成了一种‘越是难得到的东西,价值就越大’的特有印象——如物以稀为贵。

就像当我们不熟悉一种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就会自动套用“贵=好”的原则。

另一方面稀缺激发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人们会本能的痛恨失去原本拥有的自由,一旦获得某物的自由受到限制,人们就会比之前更想拥有它

比方家里如果有两个小孩,就会经常上演抢一个玩具的场景,明明家里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但就是别人手上的东西‘香‘。

因此,难度和逆反心理是形成稀缺的关键因素。人们往往会通过数量、时间和价格等条件来制造难度,调动逆反心理,从而触发稀缺。

比方商超的限量大放送,电商平台的限时大抢购,直播间的现场降价,奢侈品喜推的限量款,黄金珠宝商的不定期涨价......

一般而言,数量有限比时间有限的效力更大,但时间有限用得更频繁

生活中最知名的例子非小米的‘饥饿营销’策略莫属。先利用饥饿营销让消费者做出购买承诺,再制造产品稀缺假象,然后形成一种社会认同,之后消费者会在社会认同和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的驱使下而更愿意购买。

提醒:在稀缺中故意营造新近稀缺的氛围和加入竞争对手,会增强稀缺的影响力。例如,拍卖会。

huawei 342.jpg

言行一致——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人一旦做出某种承诺,就会努力去实现它。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社会不待见那些言行不一的人。因此,一旦我们做出某个选择或承诺,就会立马有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自己按照承诺行事。

正如生活中我们一旦做出某个选择,就会更坚信自己的选择的正确性。一旦我们拥有了某件东西,我们就会觉得这件东西的价值比我们拥有它之前更大。——禀赋效应

承诺和一致性是建立在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基础之上——信仰,人们会根据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然后在大脑中重构一个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世界,然后按照他的世界观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huawei 205.jpeg

换句话讲,承诺和一致性触及了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执着。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与信念保持一致,一旦违背了承诺,人就会陷入认知失调,产生自我怀疑。

如果我们是自己的话,我们就不会违背自己的承诺,但现在我们违背了承诺;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害怕违背承诺呢?我们现在又是谁呢?

另一方面,我们不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信念系统推倒重构,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我们之前的一切努力全白费了。试问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种否定自己的事情呢?

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承诺和一致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方做生意的,第一笔生意再小也要做,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承诺。

双十一的预售机制利用承诺和一致性提前锁定消费者的意愿。

销售代表会巧妙地利用口头承诺来预防客户撕毁合同。例如保险销售员经常会问客户:“你为什么会选择我们?”,一旦客户做出回应,他们基本不会再毁约。

金融集资诈骗(庞氏骗局)在初期会准时兑付客户的本金和利息,目的是为了获得客户的承诺,之后客户就会追加本金。

经销商会利用‘饥饿营销’让消费者先做出购买承诺,再制造产品稀缺假象,使消费者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而更愿意购买,当然这其中还掺有稀缺和社会认同。

减肥训练营会让新成员制定减肥目标,并签订减重协议。

医生入职时会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

...

...

huawei 356.jpg

语言具有引导性,人们往往会通过他人说的话来自我说服。因此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就能操控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只要善于把握表达的方式即可。

比方,电话客服只要换个表达方式就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只需把陈述句转为疑问句,把“如果您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改为“如果您需要帮助,愿意联系我们吗?”或者‘如果您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可以吗?”。只要用户做出回应,你就得到他的承诺,然后他就会受到来自内心的压力,迫使自己言行一致。

再比方,人事招聘专员可以在面试当天提前几小时与应聘者联系,这个时候不要以直叙的方式通知,或告知应聘者,而应该以疑问的方式询问“你知道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吗?”“如果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告诉我,可以吗?“。只要应聘者做出回应,他就相当于做出了承诺,之后大概率会准时到场,这无形中大大提高了面试到签率。

huawei 297.jpg

因此,在接受琐碎请求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之后我们可能会更顺从他们所提出的更大要求,或者去做与这些琐碎请求无关的事情。

比方,多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联系你,刚开始会寒暄几句,问你那边天气如何,今天过得怎么样,只要你做出回应,或回答还行,他就会开口借钱。

再比方,在夜场上班的女孩子刚开始一个个都挺正经的,每个人都声称自己绝不会做‘其他’服务,但没关系,老板会让她们干些服务员的活,再调她们去做前台,之后再让她们给客人送点酒,唱首歌,或者陪着玩个游戏......她们一般都会答应这些并不过分的小要求,但时间一长,她们就会改变,主动堕落,成为小姐......

这是因为那些看似并不过分的小要求其实一直在通过承诺和一致性操纵她们的认知,一旦她们答应了某个小要求,她们的自我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原有的自我形象就会松动,可能不会再像之前那样那么抵触‘其他’服务了。

huawei 065.jpeg

当然,承诺和一致性不一定非要用在别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承诺和一致性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

比方,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然后列出详细计划,之后把它写下来。一旦写下来,我们就相当于对自己做出了承诺,这能大大提高目标、计划的执行率。

其次,每次工作、学习时,可先深呼吸,然后内心默默告诉自己现在要做什么,今天还有哪些事要完成,这同样是在利用承诺和一致性原则提高工作效率。

合纵联盟——同盟原理

人们会更容易接受“自己人”所提出的要求

当进入新环境时,人会本能的将人群划分为“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的群体,并会对“自己人”投入更多的关注、信任、认可、包容、好感、合作、帮助、接纳......这也意味着群体内成员相互间会更顺从对方提出的要求。

比方工会组织会更愿意保护公会的工人不被资本剥削;上海人会天然地排斥外地人;同班同学之间更容易互帮互助;会员比普通用户能享受更多的优惠......


huawei 291.jpg

同盟的产生,一方面是出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对环境的划分来识别潜在的危险,以保护自己免于落入不必要的危险当中。

另一方面,群体或同盟能增加个体的生存机率,降低生活成本,并为其提供庇护和更多的社会合作机会。

例如,海外华人会自发形成华人社团;留学生会自发组建留学圈;明星会形成专属的娱乐圈;小米有小米的生态圈,华为有华为的生态圈......

同盟的本质是一种身份认同,大家具有相同的利益、目标、民族、国籍、信仰、兴趣、背景、经历、毕业院校......一旦确认了身份,彼此间就会更亲近、热情、信任。

比方男人见面喜欢相互递烟,一旦接过香烟,彼此就确认是同道中人——烟民,之后氛围就不会那么拘束,交谈起来也会更随和、热情。

同样,那些喜欢打着爱国主义情怀,煽动人们抵制日货、美货,支持国货的企业家,本质也是在利用同盟原理给自己营销造势。它们通常还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中国驰名品牌,民族骄傲,国货之光,百年老字号等等。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销售、客服或直播间的主播,她们动不动就“家人们”、“咱”、“亲”、”哥“、”卿“......一旦你真信了,就会把她们当成“自己人”,然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她们的请求。

huawei 345.jpg

生活中的套路无处不在,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别人预设的陷阱当中,因此学会保护自己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只要我们意识到别人跟我们交谈是为了说服我们相信某事,我们就不太可能轻易上当。

因此,避免自己上当受骗的最简单方式是学会保持清醒,凡事给自己预留出足够思考时间,千万不要受别人的逼迫而不情愿地快速做出决定

通常,对方不断的给我们施加压力不过是担心我们有足够时间思考,从而看破她们的诡计。


huawei 837.jpeg

谨记:我们倾听是为了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答案,而不是听了她们的话之后就立马按照她们说的去做,她们给我们的答案不过是一个看法,绝不是我们自己的答案。

我们听到的一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