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那些事
未重读《史记》前,脑海中仅存汉初三杰。此次再读,绛侯周勃映入眼帘。
周勃者,沛人也,从高祖起于微末。编过箔曲(一种竹编养蚕器具),给丧事吹箫奏挽歌。身经无数次战事,屡建奇功后,官居太尉(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长)。
然而,战争时期的周勃在光芒万丈的汉初三杰前,始终是低调、内敛的。而从以下这件事始,周勃的大用方可显现。
刘邦仙逝前,吕后曾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提及曹参、王陵、陈平等人,亮点在末句。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这句话,定义了汉室两百年的基业,不至于落入外戚之手。如果说,对三杰的评价展现了刘邦知人善任的能力,那么对周勃的认知则到了巅峰造极的化境。高祖之所以为高祖,绝非运气一词可概括其一生。至此,若输了天下的项羽泉下有知,也应该是心服口服了。
周勃的稳重,可能来源于职业性格。毕竟编箔曲这事,没有一定的耐性不行。在吕后摄政期间,她曾试探地咨询众臣子加封“外姓王”的事。其中,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比如丞相王陵。可在这事的表态上,周勃却反常地顺应吕后之意。可见,勃虽读书少,但政治的敏感性一点不低。
本人推测,勃之所以不在此时违逆吕后之意,原因有两个。其一,经秦末、楚汉之争等战事,国家社会都需要安定;其二,评估彼时彼地的优劣,较之吕后的刚毅与心计,勃自料不及,所以宁可违逆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所以,当王陵质问他,为何背弃先帝盟誓时,勃如此作答。
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为了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保证汉初高层的稳定,成了第一要务。这在后来,诛杀诸吕后,请出刘恒(汉文帝)做代王也是此理,一切以大局、大势为重,而非个人自私。从此来看,勃不仅安的是刘氏的天下,更是安广大黎民的天下。这也许是和他出生于底层,深刻理解民间的疾苦亦有关。
勃的一生,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写照。后来请刘恒称帝后,却一度反遭刘恒的迫害,几近死于狱中。若非得到各类势力周旋,一定于狱中死于非命。
周勃者,能得以善终,不可谓不是汉初风云中温情的一面。
时间飞逝,历史也再一度地重演,真心希望,在未来,有更多这样周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