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f594e7e302教育婚姻育儿

如何改变熊孩子?

2019-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卉心翼

文/卉心翼

“熊孩子”常常令老师家长头疼不已,除了惩罚没有其它办法,老师找家长,家长打孩子,但打了没几天又恢复了熊样。

我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案例,小牛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淘气又贪玩,但酷爱踢球,是一个在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因此没有少挨爸爸和老师的打。

爸爸经常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施用家暴企图让“熊孩子”改变成“好孩子”。他在初二之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到了初三也开始用暴力还击爸爸,还声讨爸爸伤害自己幼小心灵的粗暴方式,且句句扎心,爸爸无力反驳,以至于把爸爸气成了心脏病,家里一片混乱……

图片发自网络

人为的力量能改变孩子自然的天性吗?对于熊孩子应该怎么引导呢?

我在这里谈谈我的辅导思路与方法,但不可能具体到如何做的所有的细节,一是因为篇幅有限,二是要给心理老师及家长留下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1.接纳自己的孩子生而为己的本来的样子。

老天爷造人不为了应试教育和父母的标准而来,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送出的礼物,且独一无二,各具优势。

2.允许自己的孩子生而为己的做人权利。

淘气贪玩的孩子他是在玩中满足自己的欲求,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孩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了破坏力?这是家长与老师需要深入探寻与思考的问题。

3.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无所谓对与错。不要以自己的标准随意评判孩子及他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你的标签就是给到孩子自我成长方向与目标的暗示信号。

4.正确认识孩子的破坏力及攻击性。

破坏力及攻击性都是生命力的脉冲信号,心理学上把它称为“黑色生命力”,它是与生俱来的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只要我们成年人引导孩子采取健康的,良善的,使人快乐的方向释放,“熊孩子”就会变成“好孩子”。

5.引导孩子沿健康、良善、快乐的方向释放破坏力及攻击性。

在学校,老师可以让“熊孩子”做体育或生活委员,带领同学做强健体魄的体育运动或打扫卫生,设计教室,管理同学,主持正义等活动。家长陪伴孩子尽情的玩,可以是家里也可以去野外,以发现孩子的擅长与兴趣,鼓励孩子朝擅长的方向努力,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等等。

6.家长要做持续性的自我成长。

文化信息的全球化使人类的DNA不断地优化重组,人类意识的进化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叠加发展,孩子就是文化信息下的最优DNA。

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因忙于生活琐事而停止学习后的认知局限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觉察后应立即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好好学习反思成长自己,以便找到真正能帮助到孩子的方法。

7. “熊孩子”都有一个被看见被肯定的价值需求。

他们的破坏力与攻击性恰恰是为了改变这个限制自己自由的僵化的体制环境。我们要引导孩子把改变外在环境的这股强劲的生命力转化成先打破自己成长僵局的生命力,去承担自我成长的一份责任,有勇气直面自己的问题,为这个世界做出超越自我局限性的榜样,让自己的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辅导的这个小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已由班级的倒数第二(全班70多个学生)上升到班级的第三十四名,考取了理想的高中。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看到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把投向外界的破坏力转向了内在的建设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有了很强的自我责任感。

“熊孩子”是我们没有看懂的“好孩子”,当我们深入“熊孩子”的内心,读懂了“熊孩子”,那“熊孩子”就是勇敢无敌的“好孩子”。

图片发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