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22《曾国藩传》做事的理念方法
《曾国藩传》笔记:做事的理念方法
一、读书摘要
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二、金句/语录
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活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智商并不高,为什么他能制定高明的建军思路,而当时那些更聪明的人不能呢?这是因为他“不惮烦苦”,精心苦思。他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的鞭策自己。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P123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在曾国藩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三、思考
(一)曾国藩的简历
曾国藩简历自己与曾国藩简历比较分析:
1、自我管理上对自己不够狠
不管是30岁立志做圣人,还是被咸丰帝去除兵权,完成社交上的“脱胎换骨”,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都极其严苛。反观自己,对自己比较宽容,凡事以适度为宜,对自己不够狠。
2、一生目标不清晰
曾国藩一生的目标清晰,对国家立功,对个人修身。目标清晰,也是曾国藩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观自己,目标不够精准清晰,还需要不断与自己对话,确定清晰的个人目标。
3、导师和朋友的评鉴
曾国藩在个人的成长过程,良师益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他本人也勤于交友、乐于交友。反观自己,纯粹一宅女,不喜欢出去交朋友,也很少遇到同频的朋友,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做无效社交。但是,朋友和老师的作用确实是很重要的,希望在未来能遇到同频的朋友,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导师。
(二)太平军起义是曾国藩的“大机遇”
问:请你将曾国藩创建湘军到攻破天京后裁撤看作一件事情,分析他做事的理念方法,逐一写出他是如何了解预测社会情况,如何计划、准备创建湘军的?他如何分析八旗和绿营兵制的突出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重新设计)的?以及他对太平军的战略、战术?特别是湘军的人财物保障(指兵、将、幕僚等人才)和粮饷、武器装备等关键。
再参照曾国藩做事,把你自己过去如何做事,包括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如何计划,如何准备,有没有战略、战术?一一写出来,进行比较分析。
答:曾国藩从创建湘军到攻破天京后裁撤这件事,我的理解与认识如下: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为母守丧。十三年的京官生涯太累了,官居二品的他也已经完成光宗耀祖的任务,他决定转换人生重点,做一个学者。但就在他决定要息影山林的时候,咸丰帝面临太平军的起义,命令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面对皇帝的命令,他陷入了思考,是否出山?
1、是否出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个人和社会环境
在是否出山为国效力,曾国藩结合实际当前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于国:太平天国,是大清王朝和中国文化共同的危机。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都是以中国本土的宗教或者思想为精神动力,在根本上,没有要消灭中国文化。但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信奉的是拜上帝教,源头是西方的基督教。他宣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妖”书“妖”术,要焚毁所有经典。太平天国起义不仅要推翻清政府,还要扫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如果太平天国建立统一,那么天下人不光要接受改姓易号的变化,而且从思想上要接受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的统治。曾国藩是理学家,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剿灭太平军,不仅解国家于危难之中,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唯一方式。
于己:建功立业,展示才华的难得机会。
曾国藩从为官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的志向。但是在和平年代,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曾国藩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在广西金田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扰乱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乱世出英雄”,曾国藩认为在天下大乱、秩序崩解的社会环境下,反而是展示自己经世之才、赤地立新难得的机会。
经过慎重的思考,曾国藩决定出山。
解决了出山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出山之后,怎么才能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呢?战争年代,当然只能通过军事手段,这就涉及到“军队”的问题。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兼任兵部侍郎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大清国家的正规军进行过深入研究,当时国家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已经腐败,毫无战斗力。所以,在他出山之初,就决定自己创建一支军队,以拯救国家。但是,一个汉人要跳出国家体制,自创一支军队来取代国家军队,这是大清二百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绝对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也是挑动清代统治者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所以,在创建湘军之前,他以“团练”为伪装,取得皇帝批准他组建正式军队的“通行证”。
2、出山后,怎么做——创建湘军
作为一介文儒,曾国藩并未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对于如何创建湘军,曾国藩采用的是“反向思考”的方法。他首先并未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分析“正规军为什么没有战斗力”。通过分析正规军的弊端,采用解决这些弊端的方式,曾国藩创建了一支有精神灵魂、有战斗力的湘军。
3、怎么做得更好——遭遇败仗,反思问题,重整军队
在经历靖港小挫,湘潭大胜之后,曾国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了战斗成功与失败的教训。
(1)他认识到,“兵在精而不在多”,作战首要的是要勇敢。所以曾国藩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凡是在战争中临阵脱逃的将士,无论何种原因,一律打发回家,并且永不录用。
(2)新立规矩:“一旦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这样的制度使得部下打仗都会全力保护长官,因为只有长官在,下属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曾国藩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本是一种道德行为,但是曾国藩却通过制度将它变成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4、制胜关键
曾国藩在军事上最大的长处在于他有出色的战略头脑,善于对战略环境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从大处落墨,进行整体的战略谋划。这在他创建湘军也能看出,在创建湘军之时,曾国藩不仅分析大清正规军的弊端,也分析了太平军的长处。他知道,要对付有信仰的太平军,湘军就必须注重政治教育。
对比曾国藩做事,我有以下差距:
不会宏观分析。考虑是否要去做某件事,只是单因素分析。不会多因素综合分析。
不会反向思考。看问题和事情,只会顺着想,只看到为什么“成”,而不会去分析为什么“不成”。以前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经历才能长记性,才算是有经验。有一次跟一同事聊天,他说:“很多事,我们并不需要都去经历,去踩坑,更重要的是要去规避别人做错的地方,这样也相当于是自己的经验,不要去犯。”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习惯了正向思考,逆向思考很少,所以有时候考虑问题也并不全面。
遇到失败,不会认真对待,不会反思。遇到不顺或者失败,事情过了就过了,不会从过往的经历吸取教训。
四、启发与收获
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到湘军成熟的过程中,从修身的个人角度,我学习到了曾国藩做事情的耐心、恒心与定力。反观自己,做事情容易急躁,事事求快,总感觉做完一件就赶紧开始下一件。所以基础打得不牢靠,凡事也是一知半解,缺乏定力。遇到麻烦事,也不愿多花时间多去试验,这跟曾国藩造战船一事比起来,非常缺乏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