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剳记:逻辑是什么 ?
2019-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本土临床心理学论丛
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里,流传久远而至今仍能保持一定程度活力的逻辑体系,主要有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1829678543851c9c.png)
但是,逻辑到底是什么 ?
这是个近乎甚至根本是无解的难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来自「逻辑」这个字本身。
在中文世界里,「逻辑」是个外来词汇,翻译自英语的 logic,而 logic 则源自古希腊语 λόγος (中译「逻各斯」;英译 logos) 这个字。
我们引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创馥老师的考究,希腊语「λόγος」,一字多义,至少包括有「说话」、「语言」、「理性」、「思想」、「计算」、「比例」、「关系」、「解释」、「理由」、甚至意指支配经验世界存在和运作的「道」等众多意思。
西方不同的逻辑体系建构者或逻辑理论家,在建构其体系或理论架构的过程中,会就多义的「λόγος」一字,各取所需,对此字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c299ea1ad5c0f24f.png)
嗅觉灵敏的读者,可能已察觉出,是否有点盲人摸象的异味呢 ?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b0c66b761d362853.png)
近的不说,就以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两为例。他俩使用「λόγος」这个字建构各自的逻辑体系时,就是各取所需,抓着「λόγος」一、二义而不及其余,由此产生两师徒在逻辑学术及思想上的矛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两在这场思想博弈里,看来好像亚里士多德占得上风,并且以据闻与他有关的言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而在西方学术界赢得独立思考的美声。
「維基語錄」(Wikiquote) 网无法找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这句话出亲口出自亚里士多德的确证,反倒梳理出此说源自牛頓的读书笔记 Quaestiones quaedam philosophicae (Certain philosophical questions,〈若干哲学问题〉,按:原文为拉丁文) 里的一句话(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 拉丁文,意为「吾爱柏拉图,吾尤爱真理」)。
也许是牛頓的后学,也许是亚里士多德的拥趸,其后炮制一起学术造神运动,把亚里士多德摆上神台,说他表白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
在赞叹这弄虚作假得来的美声之余,不要忘记,西方逻辑学,打从摇篮时代开始,就有了矛盾;也不能忽视,西方逻辑学的树立,少不了从古希腊字「λόγος」各取所需的人为建构身影。
因此,古希腊逻辑并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甚而被说成是逻辑之所以成为逻辑的普世标杆的公共产品,实质它只是地中海地区的特殊知识或推理方法,其后因缘际会,得到科技猛力发展的助缘,两百多年前,古希腊逻辑开始大幅度地扩展其影响力,遍及全球。
不过,我们仍不能因古希腊逻辑得到大幅度地扩展其影响力而因此忘掉它的地域性底色。
以上两点,是我们讨论和理解「逻辑」到底是什么,至为重要之处。
忽视这两点下讨论「逻辑」,都是扯淡之说。
* *
考察维基百科 (2019年3月中旬) 的「逻辑」条 (中文版与英文版有异,最好合在一起看),很容易得出到目前为止,什么是「逻辑」,仍然是个相当混乱而欠缺内洽的一个认识论范畴。
有论者虽然仍会坚持逻辑 (暗指形式逻辑或所谓经典逻辑) 乃是唯一的正统,这类人抱持的理由是,形式是逻辑的核心。
只不过,实况乃是「形式逻辑」中对「形式」的使用,常欠明确,因而使其阐述,变得令人费解 (维基百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951ca47271b7b39c.png)
这就接近事情的真际了。
* *
值得留意的地方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这样的信息,说「形式」是希腊语「λόγος」众多本义之一。
「形式」 进入逻辑学,大概始于亚里士多德把「形式」这个概念,引入他建构的逻辑体系,「形式」才成为西方逻辑的一部分。
把「形式」引入逻辑 (古希腊的) 操作,本身没有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任何学术或理论建构者,都可以利用诸种概念,作为砖瓦般搭盖他的理论体系,但有意或无意忽视或避开「引入」这个举动意味着人为建构而非天然而然具有这点考量,甚而硬把人为建构装扮成天然而然如此,要吗不是对后学的一种误导,就是一种学术欺诈。
一个「常欠明确」而又「令人费解」 (维基百科语) 的概念,是否那么轻易就被赋予核心的地位,是大大值得商榷的。
相对维基百科「逻辑」条,百度「逻辑」条的观点较平衡,它至少把辩证逻辑纳入正文予以讨论,而非象维基百科那样,把辩证逻辑象征式地放到引得或注脚似般里去,实质上是把辩证逻辑排除或流放到逻辑学以外。
原因?你懂的。
从这点消息,足以反映出两种百科的立场,就不在这里细思细表了。
要在「λόγος vis-à-vis logic」这么一大堆不同的意思中, 要给「 逻辑到底是什么 」这个提问,提炼或整合出一个公认的解答,一直仍然是学术界里的悬案。
* *
正如我们在另一篇读书劄记里提到过,另一个让什么是逻辑难解的理由,是现代逻辑 (或现代逻辑学) 乃是个大家庭,家庭成员各不相同而又类似,因此很难对「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答案。
已故奧地利哲學家维维特根斯坦 (L. Wittgenstein, 1889-1951) 在他的著作《哲学研究》中,讨论到「语言游戏」时,带出「家庭类似」 (family resemblance) 这个概念,意指家庭中的成员,在体格、面貌、眼睛、眉毛、步态、脾气、神韵等等方面,都长得相似或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且属于同一家庭。但细看之下,又各有不同的特质,基本上是以似与不似、同与不同的方式,部分重合和交叉着,但并不因为如此而说他们就不属于同一家庭。
现代逻辑的各成员,彼此有着维特根斯坦式的家庭类似状况,这个家庭,姓 「说」名 「理」,下文将有进一步的讨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b3d75222a9286995.png)
因此在本读书劄记 (以及在我们建构的本土临床心理学的不同章节里),我们会把「逻辑」这个词汇,放进单引号,用以標示并提醒,在我们的讨论里,这是一個特別的詞語-- 「逻辑」并不等同形式逻辑 / 经典逻辑或数学逻辑,它是由众多不同类型的逻辑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称谓。
* *
综上所述,逻辑是多元的、多义的,有多种类型,而且有些类型-- 特别是那些被归类为非经典的-- 的差别,天南地北。
要在这数十种不同类型的逻辑体系里,找出它们的共性或最大公约数,恐怕难度极高,甚至几近不可能。
在这样困惑的语境中,西方逻辑唯有避重就轻,走上符号抽象之路,这点解释了为何有些论者,把形式强说成是「逻辑」的核心。
在近代科技取得空前成就的语境中,进一步从形式逻辑衍生出的数学逻辑,被建构为定义任何学科 (包括人文科学) 是否具科学性的标杆,而无视人文学科里的人文是有血有肉、不能被抽象化的符号。
一旦把人文里的血肉全然抽象化,剩下来的,就只有符号了。
至少在直面人和事的临床心理学范围里,把人抽象化只剩下符号这点操作,恐怕难成气候,且也是危险的举动。
试看下图。这是我们随意抽取出印度阿萨姆大学 (Assam University) 数学系的一个研究团队,采用模糊逻辑,给库存高管开发的一个在模糊环境下,模拟库存物品变坏的最优库存策略的推理方程式 (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49c00f272d138839.png)
面对这一系列的符号及方程式 (还只是部分) 的逻辑「形式」,恐怕大多数人 (包括临床心理工作者),不是摸不着头脑,就是感到头痛。
模糊逻辑,有可能已是较贴近人和事的真际的一种思考方法,临床心理工作者倘若把坐在他当前的受辅及与后者相关的事,视作类似这些符号或方程式的「形式」来进行咨询或辅导,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也许有人会质疑,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逻辑符号跟方程式进行推理,是一回事,用简易的话语跟他人说理(包括应用到临床心理的实践工作上),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一定产生冲突的啊 !
大概 200 多年前的 1826 年,法国作家兼律师皮勒特-萨法兰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 - 1826) 说过这么的一句话: "dis-moi ce que tu manges, je te dirai ce que tu es" (中译大意为: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英译为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相隔约四十年过后的 1863/64 年间,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 在他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里,把萨法兰的句子直接改写成 "der Mensch ist, was er ißt" (德语;中译为「人如其食」;英译为 you are what you eat)。
两句说话的意思相近,都是意在提醒我们,我们吃进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前者讲的是物质上的吃,后者说的是精神上 (心理上) 的进食。
当临床心理工作者使用 (犹如吃进) 符号和方程式作为说理工具去思考个案的问题,他本人就是个符号人;当他试图以符号和方程式 (尽管很大程度他会使之转化成日常语言) 去与受辅说理 (有如让受辅吃进),他实质上是试图把受辅变成一个符号人。
除非当事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头脑非常清醒,并具有高度自觉的品格,意识到自己在处理该受辅期间,已成为符号人,并且是具针对性有意识地为之,否则此情此景,恒常地会演变成开错对治方案,无法对症下药的对治失误。
如是我所闻知,也带有点切身体验,此现象,在临床心理学的实践场域,相当普遍。
因此,需要有一种让一般人都能懂的简易方法,让大家明白「逻辑到底是什么」这个历久弥新而又不易解的问题。
* *
广东中山大学认知与逻辑研究所的鞠实儿老师,对「逻辑是什么」这个老问题,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能避开上述困境的答案。
鞠实儿老师说,逻辑学研究的目标,首先,是为说理提供可靠的工具。
简而言之,逻辑,就是说理的工具。
鞠老师说逻辑是给说理用的,单就这点说法而言,它与西方逻辑学主流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 概念、判断、推理-- 里头的「推理」相近。
但「说理」跟「推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西方思想史的语境脉络下,推理往往是指抽象的思辨,特别是在那些从事建构 (不同类型的) 逻辑体系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这个群体里,一般都是在建构者的脑袋里进行思辩推理的操作。
而说理,一般而言,至少有两个说理参与者同在一起说理。在不排除于脑袋里进行推理的操作外,说理还较推理多走一步,那就是,在说理过程中,往往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说理他者 (对象) 在场。
推理侧重思辩性,说理强调实践性;换句说话,说理较诸推理,前者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
这是我们在这里 (关涉临床心理学的讨论),选择采用鞠实儿老师给出的「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理由,也是我们在这里说理的依托。
鞠实儿老师认为,说理的进行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有五:「社会文化性」、「规则」、「动机」、「结构」和「语言」。
最能说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法 (说理方法) 有异的,就是「社会文化性」和「语言」这两点特征。
我们依据鞠实儿老师的观点,使用比喻的方法,建构了一个视觉模型,便于理解「逻辑」是什么。
这个视觉模型分为两个部分:(1) 说理的内容或语境 (context);(2) 说理工具 / 逻辑。
我们把说理的「内容 语境」和说理「工具 逻辑」视为比喻里的「本体」,而用上「螺母」和「扳手」作为比喻里的「喻体」。
首先说比喻里的「说理的内容 / 语境」(本体) 跟「螺母」(喻体) 的关系。
螺母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喻意不同的说理内容 (比如人际沟通、讲学、科研、心理咨询、... 等等) 或说理的语境 (比如上司和下属、师生、科研项目的伙伴、心理辅导员与受辅、... 甚至包括说理的环境和场合,比如会议室、实验室、教室、酒吧、心理辅导员的办公室... 等等) 的差异。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15b9075a90f3484d.png)
请注意,我们在图里「随意」选用四种不同的几何形状,喻意不同的说理内容,实有深意存焉。形状英语叫 form,这个字也是英语形式逻辑 formal logic 里的 formal 这个字的字根。
这是说,即若在使用形式逻辑作为说理工具进行说理,也得要清楚明白,组成形式逻辑的这个 form (主要是文字和数学符号) 也应然是多样的。这些符号,放在二值逻辑 (形式逻辑的别号) ,跟放在三值逻辑 (trivalent logic) 以至模糊逻辑 (fuzzy logic),form 有着显著的差异。
我们在下面的讨论,将把焦点集中在临床心理咨询这个「说理的内容 / 语境」上。
* *
跟着,我们解释一下比喻里的第二部分:「说理工具/ 逻辑」(本体)跟「扳手」(喻体)的关系。
扳手是一种用来紧固或起松不同规格的螺母的工具,喻意在说理过程中,参与说理者 (一)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说理,或 (二) 拒绝接受甚至驳斥对方的说理时产生的互动状况-- 紧固或起松。
在下图,我们用的是一个有五个角 (两个开口直角,三个折角) 的活动扳手作示例,构成鞠实儿老师说理五特征的视觉示意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1c4fe433cecc464a.png)
活动扳手的颈部,装置了一个调节蜗轮,如有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扳手开口宽度,喻意有二:(一) 在说理过程中,说理的内容往往会流动变化,因而需要调整说理工具 (采用不同的逻辑),以适应新的说理形势;(二) 根据鞠老师的解说,说理活动的参与者总隶属于某一文化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他们在给定社会的某个语境中,展开说理活动。
活动扳手的调节蜗轮起着这样的调节作用。
换句话说,虽然有时跨文化的个案或案例的「说理内容 / 语境」相若,但倘若说理参与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包括子文化-- 即大小传统的差异) 不同,参与者有可能得要对 (活动) 扳手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得要采用另一类型的扳手。
说理工具(「逻辑」/ 扳手) 里的「社会文化性」这个折角,加上 活动扳手的调节蜗轮,二者起着制约或左右扳手的形状 (三角的、全体直角的、宽口的,窄口的等等) 的作用。
我们把辩证逻辑比喻为活动扳手。
相对于所谓的经典逻辑 (形式逻辑,比喻为固定的扳手),辩证逻辑具弹性,较能适应流动变化中的说理。
* *
要把螺母 (螺栓) 紧固好或得以起松,就得要选择与之相应的扳手,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13588eccbcff12ef.png)
扳手的开口过大或过小,都无法竟功,甚至把螺母扳坏。
* *
大小不同和形状不一的螺母,需要选择与之相应的扳手,才能把螺母 (螺栓) 紧固或起松,这是能够把工作做好做妥的关键之一。
同理,在临床心理咨询 (辅导) 里,说理参与者就得要有合适的说理工具 (「逻辑」),才有望促使说理达至预期的疗效。
产生张力或导致争议的说理双方主动采取行动,又或透过心理咨询作为中介而希冀取得正向的 (降低张力甚或改善关系) 效益,识辨合适的说理工具,成为关键的其中一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40dcdbe4d85a286a.png)
倘若说理工具不合身-- 比如扳手的开口过大或过小,又或者有时,扳手的开口形状 (受社会文化性制约),根本就与螺母的形状不吻合,导致紧固或起松的功能失效。
又或者只死抓一个扳手 (甚至并非活动扳手) 去做紧固或起松螺母的作业,事成的概率有多高,不言自喻。
同理,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倘若只有一种逻辑推理,效果如何,也是不言自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2bc6f50bc46dc3a0.png)
处理人和事,不论是临床心理辅导如婚姻瓜葛、亲子摩擦、家庭纠纷、同事间的张力,抑或一般场合里的人际说理,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双方大多会表现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19383d2f5a006773.png)
造成这些瓜葛、摩擦和纠纷的原因当然复杂,但在大多数的情况里,总不难觅得说理失误的身影。
有时,这个身影会巨大而阴暗到长时期笼罩并折磨着双方的互动沟通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2249c7ab7dd2035b.png)
简要地概括一下,人际间说理沟通互动,寻找合适的说理工具 (「逻辑」),是必要条件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dab1ff79250e0929.png)
临床心理学咨询也无例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645e85b4bcf03a2c.png)
说理工具箱里的工具,数量和类型多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6237/b6459352b65238fd.png)
以上说明临床心理学需要讨论并掌握「逻辑」这个问题,源自西方的主流临床心理学甚少以至从不予以讨论。
我们建构的本土临床心理学,在此补上这一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