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羽的一点随想

2024-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本杰驴

太懒了,好久没写东西。最近停薪留职,暂时赋闲(居然发现杂七杂八的事很多,并不很闲),必须不能这么懒了,得保持一定频率的文字输出,才能让笔不生锈,脑子不变钝。

人随着自己的成长,三观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觉得曹操是反派,刘关张是好人。现在生生的改变了。曹刘是一样的,关张也不讨我喜欢。

跟韩国人聊起来,他们都喜欢刘关张。特别是关羽和刘备。当然,40岁以下的韩国人也不怎么了解三国了,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对三国各种故事还是很熟悉的。

当他们说,喜欢关羽的信义、刘备的宽仁、张飞的直爽时,我一般连连点头。不是赞同他们对刘关张的溢美,而是觉得,从这个价值观来看,他们的三观,至少名义上的三观还是正的。信义、宽仁和直爽,应该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

另一方面,我又常想,他们很了解三国故事的话,怎么会喜欢刘、关、张呢?当然,我从来不说出来。

对了,注一笔:今天的关公已成为神,此文无心冒犯,只写三国里塑造的关羽其人。

众所周知,关羽又英勇、又经常做道德模范,什么封金辞曹、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秉烛读春秋、义释曹操之类的,但我还是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傲慢、计较,没有大局意识,也不懂得尊重别人。贾家没落“造衅开端实在宁(国府)”,而蜀国的没落,造衅开端实在关(羽)。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刘备就不会感情上头、不惜一切代价伐吴。如果刘备不因伐吴兵败身死,就不用白帝托孤。如果没有白帝托孤,诸葛亮就不会感情上头、偏执地七出祁山,耗尽国力。除了牵动上层间的感情因素外,荆州位置至关重要,连接两川和川外,是重要根据地。如没有荆州,蜀国就完全偏居一隅,进出中原不便。

总之,造成蜀亡的三个战略失误,即失荆州、刘备伐吴、诸葛亮七出祁山,都同关羽失荆州有关。确切地说,是同他的傲慢有关。

有时候一个小错误会毁了全局,但大部分时候,单纯一个小错误不会毁了全局,是连连犯错,才会毁了全局。问题在于,某个方面犯了一个小错误的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做出改变,于是他会继续在这个方面犯错,这样持续的犯错就会毁了全局。刘备伐吴,关羽失荆州,都是一个过程,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听人言,连续犯错。而如果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之后改弦更张,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撇开战略不谈,关于关羽的性格,罗贯中先生给他做了铺垫,说他“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本是褒义,说他在上级和强者保持傲骨,对下级和弱者却富有同情心。

本来这样“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是我十分推崇的品德,但不知怎么回事,自从看了六神磊磊说慕容复“不会平交,只享受俯视别人的感觉,在比自己差的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英勇仁义”之后,莫名有时候会想起关羽。当然,关羽同慕容复不可相提并论,关羽毫无疑问是大丈夫、是好人和正面角色。

之所以会联想,可能因为一些具体的小事。比如,他知道马超归顺且被封大将的时候,竟想撇下荆州到成都跟他比试武艺,看是谁强;刘备封五虎上将后,使臣费诗去传旨,关羽竟公然说“黄忠何等人,敢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还得费诗劝他“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孙权求娶关羽女儿,本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竟耍起莫名的大牌,一句“虎女焉能配犬子”,将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战略叮嘱忘到脑后,断送了有利的战略局面。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傲上”,对我有些缺乏吸引力。

当然,人无完人,虽然我不喜欢他的性格,但认为,这样的文学塑造是成功的,现实的,了不起的。千百年来关羽以其鲜明的性格而具有长久的魅力。相对更完美一点的赵云,就没有关羽这样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