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从青楼女到国际艺术大师
一提到潘玉良,很多人都喜欢在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这些名称前缀面前面前再加厚重的“传奇”二字。
传奇二字直接涵盖了她那青楼出身、官员小妾到留洋女生、再到著名学府教授、世界艺术家这一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
她的一生充满着坎坷心酸,却又偏偏让人感到甜蜜至极。
○心酸的是她身世贫困,自幼失去双亲,沦为孤儿,只好投靠舅舅,在舅舅家呆了五年的饱受欺凌的生活,最后在她十四岁那年,更被舅舅卖至青楼,这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她不断逃跑然后不断被抓,甚至还绝望得自杀过。
○甜蜜的是她与小凤仙一样,遇到了人中真正的贵人,小凤仙有蔡锷将军,而潘玉良则有他的盐湖盐都潘赞化。潘赞化不仅为她赎了身,更教她读书识字,在机缘巧合之下,潘玉良更是认洪野先生为师,为以后的远渡重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玉良与潘赞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曲《卜算子》是潘玉良17岁那一年在一次宴会上所唱,清秀脱俗的她把这首曲子连唱了两遍,深深打动了当时正在现场的新任盐督潘赞化。
他问潘玉良:“这是谁的词?”
潘玉良一声长叹:“一个和我同样命运的人。”
潘赞化又问:“我问的她是谁?”
潘玉良像是回答又像自语道:“南宋天台营妓严蕊!”
1913年,潘赞化娶张玉良为二房,陈独秀是他们的证婚人。新婚之夜,她讲自己原来的张姓改姓潘,冠上了夫姓,也为了感恩眼前的男子。
潘玉良《自画像》
潘赞化从未苛求过潘玉良什么,相反的他尊重玉良,醇化玉良,买了笔墨纸砚来让她识字诵书,并请了邻居洪野先生来教玉良学画。
她开始了新生活,她像春暖花开时节的雏燕,迎着明媚的春光,要学着飞向天空,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潘玉良《读书的女人》
人的机遇是难以预料的,有时偶然性也表现为一种奇特的命运,会把做梦也意想不到的幸运赐给人。认识了潘赞化,是潘玉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1918年,潘玉良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了刘海粟的学生。
●1921年,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
●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窗。
●1925年,潘玉良得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马蒂教授的赏识,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
到了巴黎的潘玉良学绘画、学雕塑
潘玉良 油画 《女人体》然而命运并不是一直眷顾着这位令人心疼的女人:
回国之后,潘赞化的大太太要玉良给她下跪,要玉良永远记住自己是谁。潘赞化左右为难,在事业和生活上都遭受重创的玉良,已经顾不上考虑爱了。
1937年,玉良被迫远走他乡,潘赞化明知玉良此去不归,还是说:“我等你回来。”两人从此活在不同的世界,靠书信维持联系。然而书信是靠不住的,他们甚至一度中断联系。
后来赞化因病去世,10年后,玉良才知道他的死讯。
没有人知道,那时的她心里是何等的悲哀。
潘玉良作品 《交谈中的女人》据曾和她在巴黎联手举办过画展的赵无极说,玉良个性极强,有“三不女士”称号:
一生坚持不入外国国籍,不恋爱,不和任何画商签订合同,努力做一个独立的人。
1977年,她长眠于法国,墓碑上刻着“世界艺术家潘玉良”。也许,她会满意这个碑文,因为“艺术家”这个称号,乃是红尘留给她的唯一礼物。
潘玉良的一生都充满着不幸,幼年时的惨痛经历、当时的世人对于她女人体画的不理解、社会风气对于女性偏执的不公平,那个时代给予她身上太多的伤痕,所幸上天仍不忘记给了她一件名叫“潘赞化”的铠甲,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一生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更塑造出了一缕不灭的“画魂”。
潘玉良 油画《非洲裸女》 潘玉良-《黑女》-55×38-1951 潘玉良-《女人》-90×64-纸本彩墨-1963 潘玉良-《披花巾的女人》-80×64.5-纸本彩墨-1960 潘玉良-《梳妆女》-91×64-纸本彩墨-1961 潘玉良-《席地而坐》-33×24-布面油画 潘玉良-《远视》-60×45-布面油画-1954 潘玉良-《姊妹相亲》-97×73-纸本彩墨-1954 潘玉良-《自画像》-65×80-布面油画-1963 潘玉良《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