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良工心独苦!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十九
今天读到了《传习录》陆澄录的第三十八篇,文中的对话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上网查阅了文中提到的这个“文中子”的相关事迹,看完之后,心生感慨,如果不看《传习录》可能我会错过很多值得深究的历史。
陆澄问:文中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生说:文中子是孟子所说“几乎具备圣人条件,只是某方面稍有不足”的人,只可惜他很早就死了。
陆澄问:可是他怎么会犯仿照经典的错误呢?
先生说:续经的行为也不完全是错误的。
陆澄问先生为什么。
过了很久,先生才叹道:现在我越发能够体会到“良工心独苦”这句话的含义了。
就是这句“良工心独苦”引发了我的好奇,这个文中子到底是个怎样的良工呢?我点开了搜索的网页,准备一探究竟。
以上图片均截图自百度原谅我只能用这么笨拙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这个位被掩盖在浩渺的历史中的一位才子,可以说我看完了他的介绍之后,我是直接献上了我的膝盖。
只活了三十三岁就已经完成了八十卷的著作,而且知识广博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诗书礼乐,政治历史无一不通,这样的年纪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实在让人望尘莫及。而且他还能在这么短的生命中同时完成了著书立学,教化育人,门下弟子能达千人之众,也是直接可以媲美孔子和王阳明的。孔子终年73,门徒号称三千,王阳明终年57,门人也是千余人。这样的对比之下,这位文中子先生不能不说是无比高效的人啊!
我还从网上搜来一些他的语录,也是句句精辟。
非君子不可与语变。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不是君子不可以与之谈论变革、创新。
动失之繁,静失之寡。出自《文中子中说·关朗篇》。【译文】行动的人过失就多,安静的人过失就少。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不是知道难,而是做起来难。
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天下没有不通过学习而取得成就的人啊。
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天下没有不劳动而取得成就的人。
居而安,动而变,可以佐王矣。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在家居住时能安其心,行动起来能知道权变,这样就可以辅佐君王了。
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昔也?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怎么知道后代的人看今天,不像今天看过去一样呢?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知道的不如行动的,行动的不如安于天命的。
卦也者,著天下之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八卦,显示的是天下的时序。六爻,效法的是天下的变化。
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国,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出自《文中子中说·立命篇》。【译文】不用伊尹、周公的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大臣。不用霍光、诸葛亮那样的心地来侍奉君主,都是占位充数的臣子。
细细读来,都是道理,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很客观,思维缜密。看得我真的是觉得天妒英才啊!而且我心中一阵惋惜,在历史中失传的他那续写的六经里面可能有很多经典的言论,怕是我们真的无缘得见了。真的希望未来的考古当中能够有所发现,来填补这一项空白,若能如愿,应该是会为中华文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题回到陆澄的那个问句: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我赞同王阳明的说法:续经亦未可尽非。而且我要再进一步的说,续经本就无非,皆世人心之非也。
我昨天的读后感中有写到:不管是在面对什么样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因为每个人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就是要能够吸收好的,发现错的并能纠正,这样才能证明你真的理解和思考过。在这里我还要再补上一句:能够将输入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言语观点做输出,才能真正的证明你学到了,也最终才能为你所用。
我深深的以为,文中子就是这样一个能坚持持续输入同时能做到不停输出的人,这样的人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在融会贯通。从对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单纯的仿写,而是从自己的时代,自己的认知上面去迭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有什么问题呢?难道人家已经用着5G了,你还要守着2G的信号对接世界吗?
毫无疑问,文中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停思考,不停成长的人。
从这一问一答中也非常服气的确认,无怪乎,王阳明是先生,陆澄是学生。
而最打动我的是王阳明后面的言行,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李白曾与《将进酒》中写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文中子大概也是这寂寞中的一员,因续写六经被后世儒生所非议不解,他的学生友人除了看见他那才华横溢卓越文才,又有几人能够看见他通达澄明的内心呢?
他只是用自己的文字将自己的所学的东西升华迭代,以便同时代的人更好的理解学习,何罪之有?这与老子研究了《易经》而下写《道德经》有什么区别?我们现代人的智慧不都是在前人的智慧上一代一代更新迭代而来的吗?他只是老实了一点,没有学会偷换概念而已。
难得的是,千百年之后有个懂他的人,王阳明在那良久的沉吟后说出的“良工心独苦”便是对他的一种理解和认可。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王阳明应是对文中子的文字有做过研究,所以他才能够理解到良工心苦,而他这样不会人云亦云的同理心,穿越了时空给了文中子一个莫大的安慰,也给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不论文中子王通还是王阳明,他们都不愧为圣人,只有同能量等级的人才能互相理解,相信他们的灵魂如能相遇,定能成为一对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