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乌合之众》
这是一本我“捡”来的书,在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的退伍军人朋友的车座子缝里。看到题目直觉的认为就是一本洗脑文学。当然他也没有读过,不然也不会掉在缝里被我捡来。至于他买这本书的初衷肯定是自我提升。
关于这本书一直都争议很大,我们经常会看到最有影响力的书单上出现《乌合之众》的书名。一部分人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一本讲引导技巧的书,一本分析中国现状的书,然而在年轻人不必要读的书单上它的书名也是名列前茅的,一部分人认为它被过度赞誉了,书中观点老旧过时,甚至价值观片面激进。
这是法国作家勒庞19世纪的作品,距今两百多年。先来抖几条书中的观点: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6.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乌合之众》的基本原理就是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变得暴躁极端,然后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大众是不可信。但事实,并不仅仅是表面上描述的这个样子。
群体一般先是从口号开始的,说白了就是一种愿景,然后开始召唤人。(而不是大家所设想的,人们是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因为大家其实都很盲动。说的再难听一点,就是,人是因为一个愿望而聚集到一起,相互讨论之后,才有了准确的观点的,而不是因为有观点,所以大家走到一起。)
当人开始聚集的时候,就会根据周围的人开始调整自己的观点。比如我看见一辆车,觉得价格可能是20万,但是发现周围人说的都是7万8万时,我实际开口,估计会说15万,就是在众人和自己的判断之间折中。(这种情况会普遍存在,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确定自己就是对的。尤其是当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你的判断是错的时候,而且你还有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一点,只有自己的推理。这时候人都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没有算计到,没有考虑到,从而调整自己的观点。)
一旦有人开始这么做,其他人都会不自觉的开始调整自己在组织里的位置,人群自然就会分成各种派系,比如觉得车值3万5万的形成一派,5万8万的形成一派,15万以上又形成一派。各个派系肯定会内部争论,但是他们又会一致对外。然后派系之间开始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特别注意的是,越是人们熟悉,但实际上非常抽象的概念,越是能激发这种争执。比如,自由,平等,共享,民主等,相比汽车价格,就更容易引起争论。
另外, 人,尤其是在群体中的人,都是不愿意让步的。比如,只有我一个人认为车值20万的时候,那我可能觉得自己错了。但是如果有人也这么认为,或者其他几个人认为值17或者18万,那我们就会彼此增加认同,形成团体,我们就会一致认为那些认为车只值2万或者3万的人在胡扯。并且我们会自发的找理由说服伙伴,15万以上是合理的,对方是不合理的。当然,对方也是这么做的。于是分期就开始不可调和。因为我们都只愿意相信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理由,而不愿意听从对方的理由。
群体从这时候起,就开始进入自我洗脑阶段。然后群体中的人为了让人们聚集,为了内心的荣耀感使命感,就会不断的提出更加激进的观点。比如我们一下子去想500万一辆车,谁都觉得不可能。但是有个人觉得值30万,说一大堆理由,然后就会有人觉得值40万,然后又提出一大堆理由,然后就会有人觉得其实50万也是有可能的,人们就会像滚雪球一样,面对更高的价格,期初就是震惊,然后找理由解释为什么这是合理的,然后习以为常,然后又会有人提出更高的价格。自我洗脑就会越来深度,越来越深信不疑。这时候突然对立方说你在鬼扯,最多值3000元。那产生的冲突就非常大了。这就不是车到底多少钱了,而是双方都觉得,对方有没有脑子。
以上还只是个能说明白的讨论,如果把讨论换成没有标准答案的宏达问题,比如国家该怎么治理,比如自由与平等谁更优先再加上经济问题,加上民族主义。那群体就会非常混乱而且固执,产生的偏见就不可收拾了。这就是乌合之众的衍变过程。
所以不要简单觉得,那些历史书上的暴民很可笑。要知道,那些人都跟你我是一样的正常人。但是在特定的场合下,他们就会觉得那样是对的。比如我们现在都觉得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仅仅是50年前的西藏,或者现在的印度,大家就认为人生而不平等,贵族就是贵族,奴隶就是奴隶。
说到底,观念到底是不是对,其实就是自己跟周围人进行对比。如果你此刻还坚信人人生而不平等,其实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周围人会觉得你是个怪胎。相反,你也会觉得周围人很蠢。但是也许你在这群人里待久了,你就发现,貌似有些时候他们说的是对的,慢慢的你就会修改自己的观点。周围人也对你的改变报以奖励。比如觉得你总算开窍了,开始接受你进入群体。
人的观念是会变化的。越是价值观体系薄弱的人,转变起来越是容易。
比如我此刻说人人生而平等。仅仅只是一个孤立的观点,也许过两天我发现自己居然是皇帝的后代,那我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应该是人人生而不平等,我好继续当皇帝继续作威作福。甚至那些大臣的后代为了改变自己命运,也会跑过来跟我说,人就是生而不平等,你就应该当皇帝。
但是如果我受过系统的近代思想教育,比如为什么人人生而平的,根据这个观点,又衍生出哪些观点,又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又引发了哪些新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一种相互勾连价值体系。那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了。因为这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观点,而是一群相互关联的观点。所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人,是很难被洗脑,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整套完成的价值观体系,外加一整套推理方式。
但是,群体,尤其是没有接受过完整逻辑训练的群体,头脑中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即使是当今这个年代,大家普遍接受至少初级教育。但是你上街随便找几个人,去问问,国家、民族、政府、这些概念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爱国是正确的,为什么那种行为叫爱政府?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出来。那么,这些人被洗脑的,或者说成为乌合之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就拿当年西安抗日游行来说,那个叫嚣着把别人车砸了的暴徒,他脑中的逻辑链条就很简单。爱国是高尚的,是无罪的。日本是很坏的,是拒不承认侵略中国的,是敌人亡我之心不死的。所以一定要打到日本。这个人买日本车就汉奸,就是卖国贼,就应该被千刀万剐,所以我砸他的车是正义的,是爱国的,是应该得到表彰的。周围人的喝彩声,就是他们对我的敬仰。
稍微受过逻辑训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很多漏洞。比如,爱国其实是一种情感,情感自然是无罪的,但是因为情感引发的行为,那就很难说是无罪的。砸车,无论出于什么情感,这个行为都是有罪的。但是在那个暴徒眼中,很明显,他根本分不清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区别,他觉得都一样,都是爱国的。
因此乌合之众是不可靠的。
那与乌合之众相对的精英,是不是就可靠了?答案是,精英可能更不可靠。
很多时候,但凡认为自己有点文化的人,都觉得自己是精英。可一般人,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精英。他们会觉得西装革履,举止文雅就算是精英。其实并不一定,要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历史上可不少见。
更关键的是,越是高超的精英,越是会揣摩群体的心思,他们越会表演。很多时候他们说的道理都很正确。但是你很难说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道理,真的就是出于好心,很可能背后隐藏着他们不为人所知的真实目的。比如现在很多大资产甚至是中产家庭,呼吁国家应该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应该打破教育的行政化。听上去确实很正确,但背后隐藏的含义可能是很可怕的。因为从提案来看,他们认为打破行政化的首要步骤居然是改变招生方式,打破全国统一招生,提升各学校自主招生比例。这对平民家庭来说,简直是个糟糕的不能糟糕的提议。因为这说白了,就已经是应试与推荐制混合了。高考再怎么着,还能保证分数面前人热平等。如果是自主招生,那黑幕多的就难以想象了。多年前一期新闻调查《命运的琴弦》,说的还仅仅是艺术生考试,就已经这样了,如果要是连文化课招生都这样。那这个国家才真的就算是进入到阶级固化,甚至是阶层士族化的过程了。
不要简单的觉得乌合之众就一定是暴民,我这样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就是精英就是优秀。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混沌的,可能一个人,比如我,在某一方面我所从事的专业,还算比较懂,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高等物理上,几乎就是白痴。精英和乌合之众其实是很难分辨的,甚至有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比如在一方面是精英,另一方面是乌合之众。
只不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真实水平,越是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领域,人们越是会高估自己。比如大家高考估分的时候,很少把数学成绩估的特别离谱,因为答案清晰可判。但是估文科,比如政治语文时,出现的偏差就比较大了。更有甚者,历年高考从来没有人去质疑哪道数学答案有问题,但是每年都会有人认为语文或者政治某道题答案有问题。
如果不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那就要努力学习,尤其是逻辑推理。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观念,要不断的让两种观点相互辩驳,自己不能拉偏架。辩驳的过程既是推理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认识的过程。要去多听听其他不同意见,哪怕是自己觉得十分不合理的意见,也要想想它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千万不要武断的觉得自己就一定不会是暴民的一员。因为那样的话,其实就离成为一个暴民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