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到底是社会的痼疾还是人性的执拗

2020-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怪兽九七

今天接触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内卷”。

百度的解释是,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社会上,网络上的“内卷”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据说,2020年10月,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之间的“内卷”是一个普遍现象。

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比如任课老师对论文作业的字数要求是5000字左右即可,但是不少人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都选择写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到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能够获得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内卷”越来越被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看完之后,我再去认真查了一下,“内卷化”一词,最最开始是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01  “农业内卷化”到“政权内卷化”

“内卷”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杜赞奇还提出了国家政权内卷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其著作中,内卷化这个概念不完全符合吉尔茨的定义,自己只是借用这个词,它所揭示的现象已脱离了原词意义。“国家政权内卷化”指的是,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此处指人际或其他行政资源)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中国旧有的赢利型经济体制——来扩大其行政职能。 “政权内卷化”与农业内卷化的主要相似之处在于:没有实际发展的增长(即效益并未提高);固定方式(如赢利型国家经济)的再生和勉强维持。

02  “高校内卷化”到“职场内卷化”

本文最开始讲的就是现在正在流行的说法——“高校内卷化”。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当代大学生们前进,“被迫竞争”的压力一层盖一层。因为优秀的案例太多了,成功的榜样太多了,而被称得上为“人上人”的位置并不多,所以,每一个人身上的稻草越堆越多,最后脚步却越来越慢,最后不堪重负,有的被压垮,有的被吓跑,更多的是进退维谷,停滞不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些年,总是有在读大学生自杀,毕业大学生抑郁等等案例层出不穷,在大多数人看来,那些大学生似乎很脆弱,他们的自尊一击就碎,他们的梦想一戳就破,他们的生命不堪一击。

其实,病的不是这些可怜的大学生们,而是这个社会病得疯魔了,是人类骨子里面最深处的劣根性在作祟。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生产力水平要跟上,产出的质量要跟上,就连野心和欲望膨胀的速度也好同步跟上,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下,每个人都好像都按照一个所谓的“成功者”、“优秀者”的模板一样,被迫复制。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灌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工具,这个兴趣班能凸显孩子的气质,这个特长班能考试加分,家长们一边辛苦的赚钱,一边把孩子送进靠烧钱才能支撑的“人才培养大熔炉”,明明是揠苗助长,却一口一个“为了孩子好”。

我见到身边的爸爸妈妈们,挤破脑袋为孩子争取国际学校,家长们整天盯着五六岁的孩子学英语,为的是将来出国留学,还有六七岁的孩子,兴趣班是编程,还有奥数。这样的孩子,无疑是“人上人”,甚至说不想成为“神童”都难。正因为这样的攀比和恶心竞争,让孩子们本该玩乐的年纪,承受了太多压力。想要变优秀固然重要,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才更加容易内卷化,因为他们小时候所作所为,所学所感,都是流程化的,都是大人们教会思维,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长大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挑战,竞争,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面对遥遥在望的未来,他们很容易陷进“内卷化”的漩涡。

职场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淘汰,不是他们不优秀,也不是他们不行了,而是因为“大家都在进步”,“一直停滞不前,就是退步”。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想一想华为的“狼性文化”,想一想“35岁被边缘化”敢怒不敢言的那群中年人,道理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不缺有能力的人,不缺高文凭的人,更不缺优秀的人,所以那些打酱油混日子的人,在职场中终究是要被淘汰的,不过是时间问题,或早或晚罢了。

可是,那些所谓的“优秀的人”,他们的人格是否真的健全?他们的人生是否真的充满了意义?这个需要我们去深思。


“内卷化”某种程度上是在帮这个社会淘汰掉一批不够优质的人,但更多的,对社会底层人民,“内卷化”意味着永无翻身之日,而对社会中间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有时候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大多都是社会上层的人。那这样的社会,还是我们全民期待的社会主义社会吗?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思考。

近几年,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大肆鼓吹“佛系文化”?真的是因为现在年轻人经不起风吹雨打还是因为这个社会太浮躁,太不公平,导致年轻人不敢拼,不敢闯。因为,大家都知道,争不过,输了,就是一败涂地。当下追赶不上,以后也很难再追得上了。

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的社会,黑暗的,邪恶的,肮脏的东西太多了,我记得大仲马说过一句话:“忧郁是因为自己无能,烦恼是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暴躁是一种虚怯的表现。”这个道理在现在的社会显得更加的深刻而富有哲理。

可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小时候,我考试拿了第二名,第三和第四名就会天天盯着我,他们会想要和我比较,每次分数一出来,就要先问我考得怎么样,而第一名也天天对我虎视眈眈,生怕我多做一套题目,就超过了她。可是,我从来都没想过和他们比啊。但是,“内卷化”无形中把原本是良性竞争的学习,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博弈。后来,我也开始患得患失,生怕自己掉下来,又怕自己上不去。所以,我的中学生涯,一点都不快乐。

有时候实在是追赶不上的时候,我竟然期待名利前茅的同学们可以不小心掉下“神坛”,就是那种,“我可以不优秀,你们陪着我,我也不会觉得太累”,这样的心态,着实有点可怕。

现在的我,也经常深陷“职场内卷化”的泥淖中,浮浮沉沉,确实会时常有“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社会的渣滓”的焦虑感,可是,焦虑除了掉头发、睡不着、心情郁结之外,没有半点好处。

所以,“内卷化”是这个社会的通病,也是一种人见人怕的传染病,无法根治,也是人性对自我欲望、野心、价值、存在感等的执拗,既然无法摒弃,那只能用乐观、淡泊、去应对,最好的办法就是, 正视我们内心的阴暗与想要的一切, 作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想必,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