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春雨秋露

趣未+ 家庭成长教育

培养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教育平台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当家庭出现“病爸爸”……

妈妈用溺爱吞吃儿子、用过度支配吞吃女儿。原来苏爸苏妈真是般配的一对,通过孩子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父亲需要医治孤儿的心态,儿子需要走出父亲的阴影。改变先从哪一环开始?“都挺好”的家庭陷入了伤害与病态的自我复制。

日本心理医生冈田尊司在写完《母亲这种病》之后,意犹未尽。

他说道:“为‘母亲这种病’所苦的人之所以会增加……是因父亲实际上或者是机能上的缺席,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社会所造成的。父亲的缺席促使‘母亲这种病’容易产生。反过来说,即使‘母亲这种病’的执行犯是母亲,但将母亲逼入困境的真凶或许其实是父亲也不一定。母亲这种病与父亲的缺席可以说互为表里,所以‘母亲这种病’也就是‘父亲这种病’。”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在热播剧《都挺好》中,我们听到女儿苏明玉将自己对妈妈的不满一泄而出:“大哥出国家里没钱,你宁肯卖房子也要支持;苏明成(二哥)结婚,你卖房子也要满足。你为了这两个儿子宁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那我呢?你们为我呢?凭什么我想上大学家里就不肯出钱?你们还有没有把我当苏家人。……打我记事起你就从没待见过我,就说过去上学的事,早上吃早餐,我俩哥总是火腿加鸡蛋,我就是一碗泡饭。他俩不是果汁就是牛奶,我就是一杯白开水。更可恶的是我还要洗碗擦桌子扫地,等赶到学校就是迟到,还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罚站……”

妈妈君临全家,女儿奋力挣扎。作为弱势一方,女儿所能做的全部反抗也只是揭开自己的伤疤,希望能换来一点关心和尊严。但当血淋淋的自己仍让母亲视若无睹时,女儿的心离死就不远了。

显然,苏明玉患了“妈妈这种病”:既被母亲过度支配,又感觉不被重视,甚至被遗弃。但在每一次伤害的现场,爸爸在哪里呢?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老爸不在,就像“刹车器”失灵?

在战局临近尾声时,苏明玉的爸爸出现了。他训斥女儿说:“别跟你妈这样说话。”女儿调转枪口:“我不跟她说我跟你说呀?跟你说有用吗?”眼看战火烧向自己,爸爸想要逃跑:“你别冲我来啊。”女儿抓住爸爸继续说:“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保护我?你在我妈面前就是一个任由她捏来捏去的软柿子。……更可笑的是,从小我妈只要打我,你就往厕所跑;只要骂我,你就看报纸。你还像个父亲吗?不是我瞧不起你,你要是能象个男人,堂堂正正地当个一家之主,好好管管你老婆,这个家也不会闹成今天这个样子。”

真相就此更深被揭开。之后的故事,追剧的朋友想必都了如执掌,苏家三兄妹一个成了“扶弟魔”,一个成了“妈宝男”,一个急欲和苏家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破碎地活着,成为自己和别人的噩梦。

冈田尊司观察到近代工业化对家庭教育结构的颠覆,孩子的成长重心被母子关系与学校关系所占据,父亲的存在感低落,沦为只要交出薪水就可以的角色。他将这种趋势戏称为母系社会的回归。

心理学家发现,当母亲统管全家,孩子往往成为母亲投射欲望的镜子,母亲的欲望会过度覆盖甚至侵害自己的儿女,这时,就需要父亲来为母亲的欲望设立界限,帮助孩子脱离母亲的控制,带领孩子走向外面世界,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继《母亲这种病》之后,冈田尊司在随后出版的《父亲这种病》一书中,生动地将父亲的这种重要功能称为“刹车器”。在刹车器失灵的家庭,“孩子无节制地接近母亲、无边无际地贪恋着母亲,而母亲也相同”。

最终,像苏明成一样的“妈宝男”就这样出现了。当苏妈用溺爱吞吃儿子、用过度支配吞吃女儿的时候,苏爸的失能让他在儿女眼中变得不受尊敬。而即使父亲有许多令人讨厌之处,母亲如果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过度渲染,让孩子觉得父亲弱爆了,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想必也应该懂得克制,多和孩子传递父亲的积极形象。在苏家“都挺好”的下面,整个家庭的建造沦为“豆腐渣”工程。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面对人格黑洞,说不绝望是假的

“无论是怎样的父亲,孩子都无法完全憎恨,还是希望被认同、希望被爱。”孩子盼望理想的父亲凯旋而归。当苏妈去世之后,压抑多年的苏大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没有了压迫他的妻子,那位父亲真的凯旋了吗?事实上,当苏大强走出妻子的阴影,成为在场的父亲时,儿女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们的爸爸病都是因为有个病爸爸。

终于挺直腰板做人的苏大强,从曾经的唯唯诺诺变成了事儿精。苏大强变了吗?很难说。可能真相是,以前的软弱是出于自私,如今的事儿精同样出于自私。他自以为可以去美国投奔大儿子,于是宴请老伙伴们炫耀一番。藉着酒劲,他乐滋滋地对二儿子和儿媳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比谁有钱,年老了比什么?还不是比子女?

当母亲死了,孩子才发现躲在后面的父亲带着人格的黑洞:他需要自我证明、自我接纳,需要用孩子的成功来掩盖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才是一个孤儿,不仅不能建立孩子,相反,只是用孩子建立自己。原来苏家父母还真是很般配的一对夫妻,他们一同在孩子面前扮演贪婪的掠食者形象,通过孩子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冈田尊司提醒,拥有一个孤儿式的父亲会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变成与自己曾经憎恨的现实中的父亲越来越像”。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容易沾染孤儿式的心态:没有安全感;想要掌控;将抓到手的一切都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成绩、工作等事情焦虑不已;被批评时会天然的防卫和抗拒;经常批评、抱怨他人;忍不住要把自己和他人比较等等。一旦孤儿心态占据上风,我们用牺牲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是迟早的事。

大卫·席蒙德在《恩典处方笺》里提到一种“变质的父母之恩”,意思是父母藉着剥夺孩子的权利,忽视、拒绝孩子,只有当孩子完全听从他们、表现完美才能被接纳;父母的责骂与愤怒都在传递着孩子不配被接纳的讯息。这种从最亲密的人而来的评价,会深深印在孩子心里,成为他们人格的基石。

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位不完美的父亲/母亲,也曾活在不完美的父母阴影下。苏大强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却依然要靠孩子的成功和在老同事面前的炫耀,才能接纳自己。很可能是因为,他也是被孤儿般的父母养大的。我们同样身处被污染的家族河流中,下面这段话或许是我们和苏家父子共同的经验:我没有体会过被爱和接纳的感觉;只有在我没有惹麻烦、造成不便,或是我为父母赢得他人称赞的时候,父母才会表现出他们接纳我爱我的样子。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在管教孩子方面,苏大强是隐藏的;在树立道德榜样方面,苏大强是失败的;在保护家庭免受错误三观影响方面,苏大强是不负责任的。孤儿无法拥有成熟男性的核心:出于爱而意识到的责任感,这种自觉的责任感使他在爱和牺牲方面始终处于主动角色,勇敢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家庭守望,供应、保护、带领自己的家庭。

当苏大强为自己即将赴美国而炫耀不已,又因着美国梦泡汤而失落的时候;当他藉着儿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又在儿子的失业和啃老面前屡次被打脸的时候;当大儿子明明已经失业,却仍用成功人士的外貌装点门面的时候……父亲需要医治内心的孤儿,儿子需要走出父亲的阴影。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都挺好”的中国式家庭,已经被病毒攻陷,陷入了伤害与病态的自我复制阶段。

走出相爱相杀的家庭阴影

“苏式”家庭是孤儿式父母生了一群同是孤儿式的孩子,在不被接纳的家庭中不断索取安全感与满足。一个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绝不会担心自己是否够聪明、够英俊、足够好,他相信那个拥抱他、给他温暖、喂养他、呵护他、爱他的人会一直接纳他,只有无条件的接纳才能让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夫妻如此,亲子也如此。

【都挺好】“病爸爸”-苏式中国家庭的死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