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把这章内容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是老子通过举例子的形式,告诉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下面一部分是告诉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大的原则。
先说上面一部分。
请大家注意,老子在这章里连用了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这是老子行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不光是这章,在以后的章节中也同样会遇到。
老子可以说是一个语言大师,他将“道”用最简洁,最富有技巧性的语言精炼的表达了出来,且他善用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字字珠玑,又循循善诱,发人深省。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就会知道,社会上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的行事作风都是“简洁”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干练”,做事毫不拖泥带水。包括一些作家也是一样,文风简明扼要,读起来有一种畅快的感觉。
好,闲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正题。
“不尚———不争;不贵———不盗;不见———不乱”。这是我读这章中最先注意到的,老子喜欢用否定句式,总是从反面来劝导人们不该做什么,而应该做什么。
其实这些“尚贵争”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名利。世人都贪着名利,希望得到“名利”,然而得不到怎么办?就会争,争不到怎么办?就会抢。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整个国家也就会陷入无序动荡的状态。
然而也并不是说不追求名利,只是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个人原则,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事情决不能去触碰。拥有一颗淡泊,冷静的心,在任何时候都无比重要。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最好的效果是什么?就是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我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给团队创造价值。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你不必羡慕我天生丽质,我也不必羡慕你的八斗高才,比来比去又有何益?不过徒增烦恼罢了。
羡慕别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满,为何目光要追随别人的脚步?而不停下来好好欣赏自己呢?在欣赏自我的同时,也会让你更加自信。
第二句我就不再详细说明了,与上一句意思类似。第三句我认为写得很好,可以使人减少内心的欲望。
不要看会使人心产生贪心的事物,就不会让心迷失。
人一旦见到、沾染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是很难戒除的,就像长年抽烟的人一样,只要几天不吸,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欲望也是一样,除非很有定力的人,不然一般人是很难克制的住自己的。
最近“断舍离”这个词很流行,但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时却不知其意。
尚贤“断舍离”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2000年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也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断舍离”的畅销书籍。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
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
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
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迷恋。
通常人们会把“断舍离”理解为一套关于家庭物品的整理术,无非就是打扫卫生,整理物品。
还有很多人把“断舍离”理解为一个动词,就是往外扔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
其实“断舍离”的真正含义是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想干什么,都可以问问自己内心深处,这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像《断舍离》这本书所说的那样,去掉多余的东西,清空思虑,人生的目标才会清晰,效率也才会更高。
尚贤㊣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下面这一部分讲的是国家的统治者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虚心、弱志,是为了让人们减少贪欲、争斗之心;实腹、强骨,是为了给予人们更好的生活,解决温饱问题。
如何实现虚心、弱志?那就是实腹、强骨;实腹、强骨其中的一个目的又是什么?就是虚心、弱志。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两个方面都做到后,就能使人民回到无知无欲的淳朴理想的状态。
老子最后还说使知不敢为,弗為而已,则无不治。
这里的“知”指的就是那些自作聪明,去惑乱人心的人,挑起人们的纷争的人,让这些人不敢为,不能为,就像市场上哄抬物价的人,使人们争相抢购,导致市场混乱。这时圣人就会干预,得到民心民意的支持,使风波平息下来。
圣人在其中好像什么也没做,那是因为圣人遵循道的规律,如水从高处奔泻而下,不可阻挡,势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