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宸写作提升训练营成长心得大学生活

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2017-04-09  本文已影响63人  一日之辰
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文章,却依旧毫无改变;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却仍然技不如人;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止步不前……

行动的矮子,思想的巨人

“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啊!”生活工作中经常听到人们在这样抱怨。总结成一个词,那就是“知易行难”,经常成为拖延、懒惰等的“挡箭牌”,变为影响自我成长的一个“魔咒”,那么该如何解除这个“魔咒”呢?

最近,阅读关于王阳明心学理论的书,其中最大的体会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就是知道了就去做,当然这样理解未免太简单了。那么仅仅知道某个道理,就能做好一件事吗?现实并非如此,要不然,人们也不会发出“知易行难”的感叹了。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本意是让我们行动之前要多思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却带来了重思考轻行动的风气,往往无果而终,成为一个“行动的矮子,思想的巨人”。

行动是破解心灵鸡汤的一服解药

“一切的根源在于自我”,这是一句普通的心灵鸡汤;“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神特质。细细考究下去,如果不付诸于行动的话,王阳明心学很可能就会变成一碗廉价的心灵鸡汤,因为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在于“致良知”,对于具有理科生思维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失去了客观标准答案。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当脑袋中出现两种相反的想法时,这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而且可能还会比较危险。不同的思想,甚至是相反的思想会在自己的脑袋中“相互打架”,一个人的内心便会充满彷徨、迷茫,很容易导致出现虚无主义的倾向,滑向自我堕落的深渊。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王阳明“知行合一” 的理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行动是判断“真知”和“假知”的标准,也是破解心灵鸡汤的唯一办法。“知行合一”的理论带有强烈的实践精神,其内涵是以行为的方式和角度去认知。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行动是最糟糕的,一个想法准不准确,一个方法合不合适,可能会需要反复衡量,权衡利弊,才能做出选择。而现在人们面临的选择太多太多,以至于有些人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没有立即行动起来,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错过了机会。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可能中国男同胞们最难做出的选择,那就是当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河里的话,你会先救谁?这个问题难倒了多少英雄汉啊!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但是一旦这件事真得发生了,一个人如果在那里呆呆得考虑先去救谁,无疑是个大笨蛋!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此时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去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能救一个是一个,如果没能全部救上来,也不至于太愧疚。在选择面前,行动就是做好的选择。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逻辑思维的“罗胖”曾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中提出这个世界上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人在他的世界里有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另一种人的世界里也有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在前一种人的脑袋里会经常存在矛盾的想法,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立场没有绝对的,感受是多样的,意见是多元的,很多相反的东西会存在脑子中,比如同样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却存在着自信和自负两种说法,又该如何把握此中的“中庸之道”呢?这就需要转化成第二种人的思维方式,即一旦确定目标后,便寻找最有效的正确方法,并付诸于行动。这或许就是“知行合一”理论的最佳注脚。

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达到更高的认知,反过来,更高的认知能够驱动更远的行动,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所以,你还在等什么!从现在起,行动起来,做一个行动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