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甥女一起写作文--世俗超越 灵魂皈依
1601年,伦敦人山人海,人们跨过塔桥来到剧院观看莎士比亚最新的戏剧---《哈姆雷特》。剧中的世事变迁与悲剧英雄唤醒了他们对于存在意义的思考。从那时起,一种爱恨情仇罗曼蒂克的美不知不觉在人类枯瘠的心底弥漫开来,把只应天上有的敏锐情感播撒到人间。
1765年,印度并入英国版图,帝国上空永不落下的太阳让维多利亚的名字受万代瞻仰,但1947年英军撤出印度时却无人想起当年的辉煌。
征服了,逃离了,留下的是什么呢?几百年过去了,一页页历史的书卷翻过了,莎剧的一字一句仍被人们传唱,它引领伟大文学艺术激起了人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与死的探讨,并勉励着我们在时间停止之前努力追寻存在的意义,了解我们那并非虚无的价值;没人在意日不落统治持续了多久,因为在文学艺术激起的沧海浪涛面前,它已沦为潭潭水潦。吞并与分裂改变天下的格局,可思想的绽放却净化了人类的灵魂。
人们活得安逸舒适,现代科技已使得前辈的异想天开成为现实,但古人“因何而活”的疑惑并未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得到解答。“人类应该将自己思想中所阐明的真理作为规范来生活。”早在千载之前,苏格拉底的哲学便为人类前进的方向指了一条明路,但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古老的信仰和哲学已然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碎片化的时间里处处透过对便利的追求和懒惰的劣根性。无人愿意静心感受最真实的喜爱与本性,不清楚思想阐明的真理为何物,反而卷入了时代的浪潮。无数救世箴言---几十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耗尽平生所发出的呐喊,只有在人们意识到自己作茧自缚时才会被听到。财富与权力缺少了美和善的人文指引,正如建于没有根基的地上的大厦,只将倾耳。
文学艺术是无用的么?时代在变迁,人类的渴望却不会变。当眼下忙着追逐功名,忙着享受科学带来的安逸的人寻求不到心灵的寄托和活着的目的时,艺术和文学给了他最温暖的怀抱。
也许在浮夸造作之时,它被人们纵情恣意的喧嚷盖过了。可当我们面对压力和抉择无处可逃时,审视自己内心却只发现朽木横生的深渊时,绮丽铿铮的语言填密了空寂的思绪,温婉动人的音乐抚平了创伤,先哲久历沧桑的劝告给了我们力量和安宁。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没有文学,我们早就疯了。”没有思想和底蕴的人是死的,没有文学艺术的国家和民族更会提前被时空的记忆抹去。
倘若世上不曾有过太阳,那么人人本可忍受黑暗;但浩瀚的宇宙偏将美与德的一角展示给世人,世人便不能在本能和欲望中掩耳盗铃,所以便有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存在。正是它们道出了人的真相,挽救了几多迷途的羔羊;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无论世界是否摒弃了它们的意义,它们始终都是人间幸福的使者,乘着丝丝晨雾与晚风,聆听生灵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