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 随笔

简述中国慈善的文化源头和中国传统慈善的特点

2023-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冯荣涛

     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佛教中强调的“慈悲情怀”,是中国慈善文化的源头。从3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救灾减害的荒政和恤老慈幼的善政,这就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慈善”。

发展到两汉时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秉承儒家“仁政”思想,实行“惠民”“爱民”的政策,政府慈善救济朝向灾荒救济、医疗救济和恤幼养老等领域不断扩展。

再到唐宋时期,慈善活动不断扩展和演变,出现了悲田养病坊、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惠民药局、举子仓和慈幼局等不同形式的慈善机构。另一方面,民间私人慈善活动兴起,如范仲淹在苏州创办义庄,开展宗族慈善互助活动。

近代慈善的主要内容包括赈灾救荒、恤贫济困、慈善医疗和慈善教育等方面,具有慈善机构的多元化、慈善救济领域的扩大化、慈善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慈善救济手段的近代化以及慈善道德的多层化等特征。

     同时,在西方慈善文化传入中国,从名称上把西方慈善又称为公益,在慈善的活动过程中,又进行详细的分类。

     本节课程中老师讲到,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这段时间,我国慈善事业中断了。我个人觉得,在这段时间慈善服务并没有中断,官办养老院和民间慈善救济还在运行中。例如:人民公社的养老院和家族内的帮扶。在这段时间的各种慈善活动受到影响,一定是没有中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