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苏州博物馆
去苏博不是为了奇珍异宝,主要是为了一个人:贝律铭。一直对他在世界各国设计的建筑赞叹、欣赏有加。自从知道新苏博馆是他设计,决心亲去一见。
新馆建在苏州的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原苏州博物馆址)旁边。狮子林又原是贝老的家,是他童年学习成长的地方。相信苏州的历史和园林魅力早已融入贝老的骨血里。如何能使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是他一直的追求。因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处理上,保留了和苏州过去园林相似的地方。贝老的设计一向以不断创新为佳话,这也是他被世界认可的原因。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通过他设计的作品内在的特征而表达出来,而外在和建造时,又是现代科学的结合。
在新馆建筑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构成的坡顶,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室内最大限度的透入自然光。光线使空间变化,移步换景,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穿行其间,光影灵动,有恍然穿越时空之感。
展馆一侧屋顶展馆走道 池亭光影
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中央展厅顶部整个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呈现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和白墙相搭配,清新雅致。
壁为纸,影为墨,石为绘 白墙黛瓦,绿树蓝天 亭台楼阁,江南水景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 池中的睡莲相映成趣,行走于小桥上的游客增加了画卷之中的动感。
一幅画卷 睡莲蔓生,鱼翔浅底对建筑学不大懂,我更在意整个设计的意境和光影。
自然采光的休憩茶室博物馆展馆以六边形或大型落地式方窗采光,比起苏州古典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利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
一面竹 一棵树 一窗竹除了建筑设计的精致独到,连博物馆的树都是别具匠心的设计的一部分。据说每一棵树都是老先生亲自选定,植在指定的位置。
松树 樟树 枫树 文藤(紫藤树) 春天的紫藤(by网图)休憩茶室的紫藤藤,是一墙之隔忠王府内的紫藤嫁接而来,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1470-1559年)所植,雅称“文藤”,距今已有460余年。
苏州博物馆作为贝律铭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人终将会死去,建筑会因人的智慧与情怀,延续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