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力感的症结
【悦紫嫣】20180526 走出教育的无力感
1.教育视角先指向家长自身,家长自身人生状态:中年人发展停滞期(油腻男女)―过去教育的产物。社会竞争中,人际交往中,亲密关系中,孩子教育中的无力感。
2.走出教育无力感,并不是孩子有先天劣势,而是家长自我概念消极视角,影响了和孩子的互动,造成孩子的现状!
3.消极的自我概念是我们成年人教育无力感的根源,总存在“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当把孩子对标时,孩子会离标准越来越远。“应该,必须,不要”孩子反而越来越远,父母“完美孩子”的标准让孩子形成“我不好,所以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概念!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非常剥夺一个人的行动欲望,会产生大量的回避行为,孩子并没有靠向应该,反而越来越“回避尝试,回避沟通,回避努力”
4.我们教育,沟通方式沿袭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家长消极自我概念背后有个“完美自我”,将“完美自我”投射给孩子,变成对孩子的要求,这叫价值条件化(即孩子按我要求我就喜欢你,如果不,我就会觉得你不好)
5.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个体都有向上向好的动力,如果没有得到向上向好的孩子,到底我们做了什么?
6.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定过程。一种自评,一种他评(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根据孩子是都符合父母的标准)。
7.外在价值标准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外在价值建构的“自我”平面不断晃动。比方在小学和初中老师的评定标准不同,会让孩子产生大量自我怀疑,这样的孩子非常脆弱!
8.早期记忆滔滔不绝,高光时刻却却想不起来几个,并不是没有幸福,感动和成功体验,而是成为带蓝色眼镜的人,用消极自我概念审视一切,所以找不到高光时刻。带蓝色眼镜的人,喜欢聚焦外部,过去,负面和消极,的耗能视角,只注意的问题的一面。家长摘掉蓝色眼镜―不要对孩子价值条件化。
9.蓝色眼镜的人描述的世界,并不一定是是真实的,因为他做了认知加工,如果加工方向都是消极的,那么他有认知偏差。走出教育无力感,就要先调整认知偏差!
10.换副眼镜,重写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非常依赖他评,他评指向人,不是指向行为。这是最大的问题。考100分就是好孩子,考80分就是笨孩子,这就是指向人的他评。这次考试你在哪些行为方面做了哪些“行动”,哪些“行动”不足,把“行动”缺失的地方指出来,这就是指向行为的他评,这样的评价不会让孩子书写消极自我概念。
12.要构建积极自我概念,家长换副玫瑰色眼镜,帮助自己,帮助孩子!
13.怎样换副眼镜,下周讲述。本周主要目的是指出症结。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首先必须承认自己感性,看到伊桑被父母不理解,冷送到寄宿学校的时侯,特别揪心。当他被老师否定,同学嘲笑,贴各种负面标签的时侯,真的很心疼这个孩子,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得不到欣赏和关心,在各种标签的作用下,天真被扼杀,内心开始封闭。直到尼克老师的出现,才真正找到症结所在,正确的引导,带着玫瑰色的眼镜和他交流沟通,成为伊桑的启蒙老师,挽救了一个天才。所以,作为不父母,更不应该将“完美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将孩子价值条件化(表现好才爱他,表现不好就不爱他)。伊桑的父亲,应该先审视自己,建立积极自我概念,调整认知偏差,摘掉蓝色眼镜,换副玫瑰色的眼镜,才能发现美好的自己和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