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燃起人类的希望之火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慈天元

重新燃起人类的希望之火

慈天元

学友炳堃在微信交流中指出:指鹿为马事件是西科常事。

若无论据,直接告诉你西科指鹿为马,你可能会不信。而若告诉你,整数=小数,无限循环=不循环,异类=同类,你一定会认为是“民科”的胡话!

然而上面的逻辑,真实存在于西式微积分领域。微积分已经引发过西方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所以对它的合理性,没必要盲目迷信。

实际上,西数的第二次危机,我们认为并未结束。

西数是个补丁系统,这个系统中,最早并不使用十进制,当然也不使用二进制。这就决定了,西数的逻辑病根,在进位制上。西数早期知道混用进位制,但他们并不擅长对这种进位方式进行数据结构优化。

我们回顾“罗马数符”,可以从中看到五进制、十进制和其它进位方式的混用情况。五进制、十进制和其它进位制的综合应用,在中国也有起源,但我们先于西方使用了位值算法。有没有位值算法,决定了数符的信息含量。数位、数值、数域,是计算的三要素,数符的设计,是附带的内容,如果你有雅兴,可以自行设计n种计数符,这也并非没用,用在加密领域,是很妥当的,当然密钥不能公开化,一公开就失去了加密性。这不是什么悖论,而是信息熵效应,信息的广泛传播,会消除信息势垒,而加密需要构造信息势垒,于是知道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要民主?还是要隐私?这是个权益微积分问题。隐私的合法范畴,也就是民主的有效实践范畴。每个人的基因序,就是自己的合法隐私领域,然而,这一隐私权被没有底线地突破,恐怕也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没啥稀奇,因为事涉巨大的商业、军事利益。基因本是上天交付给每个人自己保管的加密数据库,如今我们自己尚不知情,但已经被别人设计了,成了现实的问题。于是,反设计,就成了一种历史动向。

信息的专业性和通用性,总会有区别。用是否通俗来判断是否专业,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当然如果是科普,两方面是要兼顾的。

在数值一到三的处理上,中国和罗马有着一致的选择。东、西方不约而同,采取了我称之为“元运算”的规则,这一规则的逻辑并不复杂,通俗讲也即: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引入西数逻辑,则有:a=a,b=b,c=c。到这里,东西方的数理,都没问题,并且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从数值四开始,东、西方不约而同,采取了形式上的变化。四并不是数值的自然形态,它是人择的结果。而Ⅳ也不是数值的自然形态,它包含了造字法的会意成份,原理是Ⅴ-Ⅰ=Ⅳ,十以内的数符,罗马数的设计还是有其合理性的。麻烦在于,罗马数没有采取位值制。这为“阿拉伯数字”的通行,提供了便利。其实罗马数符可以进行位值制改进,不一定要完全照搬阿拉伯数符。数学界的有识之士认为:阿拉伯数符的设计,有改进空间。只不过它已经流通于全世界,改进的社会成本会很大。

过去西数中,并没有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0是和十进制一起从阿拉伯输入西方的。但西方人对于0的逻辑意义,显然学了个囫囵吞枣。

数学给西方人带来的困惑,也困惑着许多国人。而这本来,并不是我们的问题,毛病出在我们有些人习惯了跟着别人的后面绕圈子。这不知道是智力问题还是勇气问题。

数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西方学术界的态度摇摆不定。数学王子高斯认为:数学是科学女王,但当代西方基本是把数学视为科学的工具,而不是科学本身的内容。理由是:数学的一些结论不可证伪。

哲学就不必说了,西方科学也并没有自身可靠的逻辑基础。于是可证伪性才成了其第一原则。在这一原则面前,哲学已死,这是公开的结论。科学呢?不过是在等死。因为一切“科学结论”,都是待证伪的审察对象。所以对科学结论的维护,不应高于维护理性本身。我们所倡言的理性,在于“实事求昰”,而不是别的。实事求昰,科学无非分科治学,西方分科体系,本身就有问题。我们的分科,是经、史、子、集,经史合参,是治学正路,学习诸子是博纳百家,思想汇集是返本开新。

于是,我们有了重构世界的可能。在学科分类上,我们把物理和数学都作为算学的亚科。物理和数学都离不开计算,而数学的整个体系,依赖于符号演算,算学虽然可以导入符号系统,但并不依赖于此。受符算影响,接触数学的人,容易迷失在符号的海洋中,从而看不清符号之外的本真世界。物理学受数学误导的情况有没有?我们说是有的!正是在貌似严密的符号推理过程中,人们离虚拟的世界越来越近,但离本真的世界,正渐行渐远。

算学起源于物算,物数本一,即物是数,即数是物。物理和数学的分家,回顾历史,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结合实物,每个人都容易弄清楚数值关系,不仅是人,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动物们也有基本数觉。比较聪明的动物,例如乌鸦,能觉察五以内的数量变化,而人类的原始部落,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物算、符算、机算,是不同的算学范畴,机算就是利用机具进行计算,这本身起源也很早,但直到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它才上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从西数的角度看世界,数符的“自然序列”是:N{0,1,2,n},n表示从0到无穷大的推导,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n从0开始,通过n+1,导向无穷大。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问题:也即n的初始值,若为有限元,导不出无穷大的结果!因为n+1的后面,总会存在n+2、n+3、n+n=m≠∞,于是从n+1到无穷大,总是有无穷远的距离!这涉及无穷集的规模问题。若微分,从0到1之间,本身就有无穷数域。

那么,0本身,是有限元?还是无限元呢?很多人在这里都会卡壳。从0到1的逻辑跨越是怎样完成的?数学界自己说不清楚。但这不影响数学家们,坚信宇宙诞生于从0到1的无中生有!

本文开篇提到了几个逻辑悖论:整数=小数,无限循环=不循环,异类=同类,这些问题都发生在0身上。

0是整数,这大家都知道。那么,如果给出一个等式:0=0.000……,成不成立?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不成立的理由又是什么?西方数学的悖论不一而足,平常人们只是不去问津,因为孩子们更关心的是游戏,而成人忙于商战、政战或直接去乌克兰刷存在感。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零≠0的问题。零是雨令,好雨知时令,一场雨就是一场雨,单独的雨滴数,是不必计较的!甚至雨滴的大小也是可以忽略的。这涉及微积分思想,1是什么?我们在算学中约定,1是微积分量元,其量亼表达形式为1{x},参照中国算学史,我们也称此为“天元函数”。量亼可以消元转化为量元,在计算中,量元表示不再分对象。中国微积分,没有向0求导或从0求导的异域风俗,世界本身就是“一多相容”的,这更符合“量子算法”,虽然量子计算存在很多问题,但它突破了西式微积分的原本范畴,所以排除商业上的胡作非为,单就学理而言,量子计算值得有人去静心思考。

量子计算实际是微积分的取整运算。设计不再分量元,是量子运算的第一步。有人纠结于这个“量元”具体是什么?这大可不必,量元指的是不再分计量对象,是微分的下限。向无限求导对于量子计算而言不必要,“抓大放小”,即时校验,就可以了。普朗克是科学界的一盏明灯,他是“量子计算”领域中的“燃灯古佛”,普朗克常数的设定,虽然让一些人弄不明白意义何在,但他果断设定了有效计量的数域(h),这个历史贡献要充分肯定。有了量子理论,才有现代计算机的突破性发展。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本身也是量子理论的体现。0、1二进制,基本面是取整数值,小数和分数,是对整数的浮点微分。

我们拿作战单位来讲,一名战士,在计量时为1; 一个班,也可以计量为1,但两者的数量级有差别。这里战斗班体现的就是积分值,而战斗员,是战斗班的微分量。我们称此为二项微积分,计量类型涉及两项:战斗员和战斗班。单纯计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性量双运”才能如实致用,也就是定性和定量要同步,否则计算都是对的,但结果可能对不上号,这就是单纯计量容易引发的逻辑灾难。二项微积分是函运算的基本类型,元运算(单项计量)不涉及微积分。

在天元函数的展开序列(自然函数亼)中,我们取消了0作为逻辑源的存在意义。0可以用于描述一段时间或一定空间的起点,但其不具有逻辑本源的作用。以0为逻辑本源,既不是科学的起点,更不是科学的归宿,纯粹属于科学界自己兜圈子的一段弯路。0不属于自然函数序列,但它可以被赋值为逻辑函数,用于处理诸如“事有终始”的状态,则近道矣。

“近取诸身,远法万象”,我们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后天的一切都不存在,所以人的一生,有开始、有终结,开始和终结都可以用0作标记,但整个过程不是0,历史影响不是0,造化我们人生的环境也不是0,人是环境的产物,不是0的产物。准确讲人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中国文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结论是宇宙、世界、人生,归本于“太一”。也即一切本来是“一”,但这个“一”是积分总亼,不能用手指头去算,要有无穷维数觉,才能顿证“昰妙无极”。

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混沌之蝶,我们的人生就是蝴蝶翅膀舞动的风,其影响并不会归0,只会一代一代叠加下去,成为未来世界的动因。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楚简《道德经》)太一是对统一场的中国论述,时空统一场是元流体(炁),古圣以水相喻,以便于常人理解。水是从统一场中化生来的,万物都是从统一场中化生来的。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可以了解统一场的诸多属性:多态可变、质能守恒、可滋利用。西学中没有成熟的本体论,所以西方的物理学,玩到最后,都成了神学的跟班,牛顿如此,杨振宁(他在晚年的公开态度是承认存在造物主)也如此。这就是文化轨道的力量,一旦进入,就绝难出头。

物理学=神学,这是荒谬的!但科学大师们,却在这个问题上一再翻船,于是在我所接触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中,有人提出要废除科学概念。我认为这一态度,未必是“中庸之道”,对科学和科学权威不必盲目迷信,这是对的,但对科学的盲目排斥,就走向了中华理性的对立面。实事求昰,一分为二或n的分析科学,就算里面有些废料,酵化后也是上佳的“有机肥”,可资我国搞好乡村振兴建设。

科学的东方转向,其实早就开始了,这从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赞誉可知。而一百年前,罗素认为:中国人会在科学和艺术领域,重新燃起人类的希望之火。若重新梳理科学史,李约瑟的相关研究值得重视,但中国人自己的梳理,应该更重要。正本清源,中国上古的天文成就(涉及算学),以及历代的发明创造,理应相延有序,并有启于世界。

2022.06.0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