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做什么(二)
初三开始,我就开始了住校生涯,尽管我家离学校骑自行车也只要15分钟。住校的原因,主要是我爸希望我能跟着住宿生一起晨跑,锻炼身体,更主要是应付初三毕业的体育考试,目标就是及格。
我比同龄人早一年上学,而且我天生体质一般,发育的晚,身高体质都和同龄的孩子差一大截。小学体育课永远是我最头疼的课,除了仰卧起坐,没有能及格的。第一次掷铅球,回家和我爸说我又没及格,我爸问“砸脚了没?”,我说没有,我爸很满意的点点头,说“那就不错了!”。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小学六年级那一年,我爸还天天早起,陪我长跑,忘记是怎么结束的了,好像没坚持很久。所以我猜我爸是对他的和我的自制力都产生了怀疑,于是把我丢去学校,让老师看着我跑了。那一年的住校,我把长跑练出来了,800米的升学考试,我好像是满分。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年训练的时候是不是痛苦了,只记得冬天东北的天亮的很晚,每天的晨跑都是一片漆黑就跑出去了,地面上冻的硬邦邦的,有几次因为太黑看不清路摔倒,手上立马被擦出几条血痕,缩进衣袖里,继续。跟在队伍后面的,每天除了有值班老师,经常还有我爸,骑着摩托车跟在队伍最后,看不清,但我知道他在。他是校长,可在那年之前,他从没在早上晨练的时候到过学校。跑了一年,他从来没问过我,有没有摔疼。
高中离家更远,我开始了正式的寄宿生活,所谓“正式”,是差不多两个月回一次家。每天依然要晨跑,但对我来说,没那么痛苦,而且因为那一年的晨跑,莫名的让我有一种信念,耐力可以练出来,天生不足可以后天补,迷之自信的以为自己可以在长跑上再努力努力。为啥还要努力呢?因为9年义务教育里,每年的运动会,我都只能当跳开场啦啦操的那个,一个项目都不擅长,从来都是观众,那个小小的我,对那些竞技体育中能取得名次,站上领奖台的人,像神一样崇拜着。然后,高中住校开始的那一天,到高三毕业,日复一日的跟在那个晨跑的队伍中,每天1200米,努力跟着跑着,稍微松懈就要被前面领跑的男生甩下去。因为受不了早上的一千两百米,越来越多的寄宿生搬出了宿舍,在外面租房子。晨跑的队伍也越来越短,尤其是女生。十几岁的男生,饿着肚子晨跑,想到跑完就能吃早饭,比跑运动会还有动力呢,好几次跑完男生去吃饭了,仅剩的三四个女生,在操场边上累到只想吐。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累到吃不下饭的那一个,但终于赢得了一个运动会参加女子长跑比赛的机会,而且一下子被报了800米和1500米两项,当体育委员笑眯眯的和我说“你肯定行的”那一刻,我有一种加入了复仇者联盟的感觉。然后那一年的运动会,800米我跑了第四,跑到终点的只有5个人。没有奖牌,没有名次,但我跑完全程了。瘫在终点线,被同学架着回去了,心里终于认输了,运动终究是要看天赋的。
高三那一年,体育课已经是能省就省了,尤其北方天寒地冻的,冬天的体育课更是堂而皇之的改成了自习课,不过好在还开放了室内体育场,愿意去放松下的也是可以的。我,就是那个愿意放松的。羽毛球,变成了我高三一年热衷的放松项目,而且总有和我一样“不走寻常路”的球搭子,玩了一年。对高三那一年,我的记忆除了无穷无尽的卷子,就是拎着羽毛球拍满头大汗跑回教室的场景了。没打出什么名堂,但那忙里偷闲的乐趣,绝对是当年最大的收获,打的好不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至于为什么是羽毛球,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爸爸陪我玩的最多的运动就是羽毛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