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教材(卫兵读书笔记18)
《红楼梦》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看、多思、多用,那么,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世事洞明皆教材。
这是我拜读完《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一章的第一感觉。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作为教材的基本功能,大体有三: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地点“信息功能”;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的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
为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一直提倡“用教科书教”,提出了“课程资源”和“对话教学”的概念,以革除“教教科书”的恶习。
于是,各大教育心理学派均认可的优质教材的基本条件是:要求学生在同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中发现意义,对它产生兴趣和疑问,展开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提升理性的、感性的、技术的认识,谋求“知识整合”……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在学科教学中获得的“学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考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联起来了。
所以,我们认为:完成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践行“用教科书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加注重课程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必须针对课堂的主题广泛整合各种资源,编辑成上课的教案,适时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所教内容尽量摆脱过时、落后的,选择补充跟上时代发展变化的科技成果,社会上各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瞬息万变的新景象,能结合教学实际,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引用到课堂里。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设计教案。在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社会人员的交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已有的课程资源,相应开发政府单位、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体育馆等作为课程资源;授课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需要,还要把课程设计成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现在学校的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利用率并不太高,可以有机利用起来,供学生自主探究使用。
3.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内容,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务实地贴近日常生活,学生们有机会、有兴趣面向各个学习领域、遵循知识的脉络进行探究,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更多元深入了解、哲理思考,不但学会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能将知识与技能自然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4.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宗旨,我们要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自身经验,不断反思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不断实现专业发展。如此,才能更好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材,创造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美丽课堂。
“问君哪得教材多,为有源头生活来”。超越教科书,给学生无限可能的七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