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片——我是谁?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为香港新文化图书公司新近出版的《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再造到中国再造》写的自序。本博报经作者同意特予发表,以飨读者。
优势文化之所以优势,
在于其涵摄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的感染力,
在于其毫无阻隔地自然抓住人心,
且温暖和照亮我们的灵魂,
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我想人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出生于鄱阳湖上都昌县(古称枭阳县,设于西汉高祖时期,后沉入湖底),现为一都市白领喜爱的号称“潮流周刊”的责任人,还浪得一“作家”虚名;早在“修补地球”的少年时代,当地人就给了我一个“博士”的浑号,可我至今没有成为博士……
国庆节前夕,一家官方主流媒体以“坚定不移地进一步解放思想”为题用两个版面的大篇幅刊登日前召开的“上海理论界代表座谈会”上9位代表的发言摘要,组织者唯独在我的名下署上一个多少有些突兀的“民间学者”。民间者,非官方、非主流也,可组织者及座谈会议题又百分之百是官方、是主流,且我不是学者,却又应邀参加了一个由学者且为有某种代表性的学者出席的会议。我想,大概在编发我的发言摘要按惯例也需注明一个相应的身份(以示组织权威)时,机智的组织者遇到了一点小尴尬,因为,我现在的职业(单位、职务、职称)显然与“理论界代表”这一概念相去甚远,而且我在理论界更无半点名望,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民间学者,皆大欢喜,这也挺好!
我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不过,我确实在坚持“业外思考”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与走势并求索其光明出路,不知不觉,一晃就持续了二十九年,且为至今不舍之情结。
人非牛非马,亦非草木,更非宠物猪。以人为本,就是善待他人,与他者共生。马克思主义绝非乌托邦,在现代化进程中,“千年第一思想家”关于“有生命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命题和价值目标,是一种“全生态社会建设”理念,一种“共生主义”的社会形态。这一理念并非“对一个渺茫的黄金时代的憧憬,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实现的一种世界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庄严承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现在进行时的当下前提。没有这个当下前提,一切自由和自由人,包括某些原教旨主义、文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是空谈或故意歪曲,其结果只会带来人性、人道、人文悲剧和社会悲剧的一再上演。
日前,得机会第三次爬香山,又见王维留在那“顽石”上的几个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有所悟。
社会、国家发展以人为本;而人,本于什么自立于天地之间、世界之林?回答很简单,就是“以文化为本”;那么,文化以什么为本呢?答:文化以人心为本。人心有慧根良智,作为一个民族,自然以其人心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之核心价值观为本。远古中国人,就形成了“天时、地财、人治”的三才互动观念。三才又叫三材、三极、三元,即三个对等的元素或本原,即宇宙的根源。天地人三极、三元就是结构宇宙的三种材料或元素,于是,人能感知到的万有存在及其演化,便由此开始,生者、逝者、往者、来者、承者、在者如斯,不舍昼夜……因此,三才、三元、三极智慧,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流变的密码和标识。后来形成的“德、道、器”观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思维方式和行为诉求,“空、假、中”三谛圆融,禅机觉悟净化,特别是“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规范,以及“良心、良知、良能三位一体”的世俗GOD的显现在出……也都由这一“三极智慧”演化、流变而来。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深涵智慧的浸润,而且应当是简洁、明快、相互连贯、普遍认同、谨记笃行的几个基本理念。如英联邦提出的天赋人权、拓展观念、绅士精神;如近代中国提出的民族、民生、民权;如法兰西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日本提出的“忠、勇、诚”;如美利坚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如当代俄罗斯提出的宪政、和解、强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公民,有了这样简明互动的基本理念所涵摄的核心价值为根基,不管他们内部生活、生产、生态博弈中出现怎样的矛盾、冲突和问题,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阶层,人们总是能找到共同接受、各得其所的共同语境和解决之道。同时,面对世界,就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和民族魂,并显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必将绽放出人类德性的光辉!
因此,我冒昧地认为,当代中国,也应当有几个这样简洁、明快、相互连贯、普遍认同、谨记笃行的涵摄着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诚然,她们还应当有自己优秀传统的文化特色,又更具现时代感,并由当今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出”,比如“良智、文明、共生”!文明所指:以共生主义价值目标为内核的中国特色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序与责任。和谐所指:以实行社会大和解树立魅力国形象为前提的时代心理氛围与善行。共生所指:以全生态社会建设和“善待他者”为基石的新型群伦关系与美德。它们可以取代那些冗长而滞后、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意识形态化、文本化、教条化、不讲理(“永远有理”,因为孤立、局部、历史地看都有理,也不会没有理)且根本无法在现实生活运行中取得共识、克己奉行的含混而冗长的东西……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2002)一书中谈到所谓 “中国威胁”的时候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她解释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感染性的理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布热津斯基说:“罗马文化高于周边文化,文化优越性使得罗马帝国的使命感成为合情合理,也加强了帝国的力量。”英国不仅把欧洲的“绅士文化”推向全世界,英语更成为世界性语言,当今美国正以其“大众熔炉文化”推进自己的影响力,并向全世界传播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观念——它们先后分别被称为欧洲梦和美国梦!
优势文化之所以优势,在于其涵摄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的感染力,在于其毫无阻隔地自然抓住人心,且温暖和照亮人的灵魂,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如果中国人能较快较顺畅地理顺自己的内部事务,如果中国注定要在全球化背景中复兴或重新崛起,成为继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后那样引领世界的优势文化大国,那么,中国带给当今世界的绝不再是以军事强权、政治强权和经济强权为先导的文化,而一定是一种更加进取、更具兼容、更有德性的全球良智、文明、共生的普世福音!
我渴望生我、养我、育我的国土,人民与国务活动家、企业家与外交官,无分精英或大众,权贵或草根,强势或弱势,在“良心、良知、良能”基础上早日取得一种重叠共识,并在自己对内、对外的言行中一以贯之地走向未来,走向全球、走向共生。
我相信,良智、文明、共生三位一体,将成为中国和中国人新世纪新时期受到普世欢迎的文化标识或文化名片,而它的背面写着三个字——中国梦!
儿时,最有兴趣的事,莫过于协助母鸡孵化小鸡,给母鸡备水、备食,在母鸡进食进水出外活动筋骨腿力时,把已经是准生命的鸡蛋放在温水里保温,看它们上下左右翻滚旋转——那是生命孕育的混沌时期,多么灵动美丽的轻盈曼妙之舞啊——从而有机会参与新的生命脱颖而出的全过程……我,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参与、观察生命的孵化,及必然伴随着的执拗、忧虑、喜悦和欢笑体验中,开始我孤独但并不寂寞的哲学生涯,也开始了静静地自我超越,并超越一切潜入我身心的背景,进入我自以为是、自以为非的追寻可能世界的爱与思!
我坚信,人是可能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并相互照耀的生灵。“爱通乾坤理,思接千载情”,是我的一种理论信念。我十分珍视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题赠勉励我 “爱祖国 爱人民,爱出自内心肺腑;思真理 思正义,思入于乾坤变化”(1998)的质朴话语,倍加珍惜著名哲学史家、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我亲笔题签的“追寻可能的世界”(2004)。
中国旅法哲学家高宣扬先生说,没有一种真正的哲学思维是可以脱离实际的生命情感的。哲学没有界限,也不应该有终点;它同生命之间的永恒回归,正是哲学本身无可逃脱的命运及其生命力的源泉。我深以为然,我将继续我的命运,我正在继续!……
感谢《新世界时报》的慷慨,感谢读者的耐心,感谢所有在事实、经验、思想、理论、方法、感悟上给我启发的人,让我有机会用一年的时间来梳理、锤炼、创新和在出我的思想。
感谢香港新文化图书出版公司的慧眼与执著,我非常赞赏和推崇其“改变,从心开始”的传播理念。三十年来不间断思考长系我心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和文化建设”及其哲学背景问题,在我,总算有了一个小结,该社将分别以《和解的年代》及《一个民族的灵魂》为名付梓面世。
非常感谢,真的!
2007年10月8日于沪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