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刊载:千年戏剧话传承 文/倚新虎
1951年8月12日,在富平老城上的群众广场举行了富平剧团成立大会。富平县老领导雷荣等同志参加了剪彩仪式,时任县长的周惇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富平剧团是富平人民自己的剧团,我们的演员,多数是才放下犁把的农民,全县人民都要支持好咱们自己的剧团……”台上台下群情激奋,掌声雷动。从剧团成立到1951年底,不到半年时间招贤聘能艰苦创业,演职人员从20余人发展到50多人,传统戏曲和新编剧目近五十部,是当时全省唯一一个由县党政机关直接领导的剧团。1952年初,在咸阳地区第一次文代会上,我县介绍了剧团创办经验,得到省、地领导高度赞扬。
富平剧团成立四周年纪念(1955.8.12)新中国成立以前,富平境内曾有过正风社、文化社等私营秦腔班社。人民政府建立后,1950年冬,第一批土地改革结束,为了庆祝胜利,宫里区召集了县内戏剧爱好者及演员数十人,举办了几天较大规模戏曲演出。期间艺人们经商讨,组建了“民乐剧团”秦腔班子,公推南社乡周海峰为团长,群众称其为“海峰社”,开始在富平东北乡村巡回演出。
由于剧团组织不健全,缺乏管理经验,演出面临种种困难。周海峰为了使剧团能够更好发展,多次请求县政府接收管理。1951年4月份,该团在宫里集会演出,县长周惇派孙廷楹前去考察了解后,认为该团演员、角色齐全,剧目丰富,演出效果较好,可以在此基础上组建县剧团。夏收前夕,让“民乐剧团”在县城演出数日后,便邀请全体演职人员在文化馆召开了座谈会,宣布县领导决定:在这个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县剧团。大家都表示愿意参加,会后造了花名册,留了通讯地址。六月份,县党政领导和有关人士,在县文化馆召开了剧团筹备会议。决定剧团名称为“富平剧团”,属集体单位,成立了“富平剧团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会上公推马亚时先生为团长,孙廷楹任副团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费由县政府借给小麦30石(9000斤)作为开办费,以后收入逐渐积累,归剧团所有。(1952年2月份,剧团归还了30石小麦)会后,拟订了《富平剧团章程》,任玉珊任主任委员,刘华林任副主任,委员有马亚时、孙廷楹、赵森溪等。在此期间,孙廷楹还专程去西安“民众剧团”(省戏曲剧院前身)拜访了该团副团长史雷同志,请教了剧团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经验。
经过两个多月筹备,富平剧团正式成立,先在县城公演三天,后在全县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建团初期的艰苦岁月里,在剧团同志努力工作下,剧团开演以来,运营管理日趋好转。剧团除提供食宿外,每年发给每人单棉制服各一套,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规定团长小麦三斗(每斗30斤),股长二斗半,演职人员二斗,学生一斗,按市价发给现金。
富平县剧团建设档案资料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剧目上座率不断下降,急需编排新剧购置戏箱家底等问题接踵而至,剧团发展出现了困境。剧团领导为筹款也想尽了办法,但见效甚微。最后,以剧团路德荣同志(他家最困难)购买耕牛为由,向银行贷了一点款。再就是通过增加演出场次创收。有一次在庄里晚场演出后,已经是午夜了,为了赶到淡村在腊月古会上演出,演员们卸装后,立即拾掇卸幕,装车赶路。因劳累过度,有演员步行中跌倒,竟然在雪地上睡着了。大家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保证了演出正常进行,但收入仍十分有限。年节来临剧团放假,副团长孙廷楹还粜了自己在粮店存的两石小麦补贴剧团。并号召大家克服困难,家中稍能过去的少领点,困难大的多领点。大家都很通情达理,相互推让,就这样放了假。音乐组拉硬弦的陈德焕同志,只拿了三元钱回家过年。春节刚过,大家都按时回团开始演出,让全县人民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为了买发电机搞布景,全体演职人员曾经三个月不领补助费,以积累资金。在当时,剧团同志得到的报酬是很少的,何况家里还有父母妻小,显然是很困难的。但大家都抱着为革命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毫无怨言,勤奋工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副团长权三民同志为了县剧团能够更好地发展,向富平县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富平县剧团建设的建议》。
县政府收到建议后非常重视,县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号召大家关心支持剧团,并动员各部门及区乡积极为剧团排忧解难。最紧迫的就是解决戏箱问题,通过协商从流曲南街的社火箱中借到部分头盔和器具,连同田俊智家的一些戏牌、签子等,(后文教局为主家办理了补偿)一并雇车拉回县城。因为戏服差的很多,就筹款买了10匹白平布,染成红、黄、绿、黑等色,由张兆民(外号裁缝娃,唱旦的主角)和老城西门坡上一位姓王的裁缝在城上制作戏衣。不几天,各色戏袍、开岔、紧身裤子都有了,大腰带(顶板带)也有了。还从财政科库房里拿来公安局收缴的无主货物一包袱,内有织锦缎旗袍等,改做成披风、围裙、风帽等零碎衣饰,基本齐备,主要是蟒靠不够。当得知在耀县落户的一位富平乡党孙佩玉先生有部分新戏箱闲置在家时。就请流曲的孙育信、康老九两位老先生出面,以朋友关系商借了几身蟒靠,还有花道袍、花褶子等。同时,还收到了刘集区政府一架绣花缎屏,雷古坊乡政府送来了张镜白之弟张典民捐的一件女蟒。在场面乐器上,从南社等地借来了锣、鼓、铙、镲等武场面打击乐。为了有一面好钩锣,在庄里走访到一位张老先生(号逊山),有一套武场面,专箱保管,非常爱惜。临终时,交待后辈不准分、不准卖。通过马亚时先生给他在西北民大工作的儿子张纯同志写信,协商购买。张纯同志听说给本县剧团使用,又因与马先生为师生关系,当即表示全部捐赠给剧团。剧团后来对所借箱物,除捐赠者外,都陆续归还或折价购买。经多方努力还从西安购买了些急需的戏服和“头搭”、头盔等。在排演场地和人员缺少问题上,县政府把书院巷路西原属周公甫的一大院房屋连同南边的院子拨给剧团使用,迁走了原住户。法院还曾拨给六、七名轻罪犯人,为剧团做饭、打杂。这些人刑满后,有的留在了剧团工作,还有人被培训为演员。剧团到各区乡演出时,无论是解决食宿、演出场地、代借某些道具及舆论宣传等都得到了大力支持,还有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如庄里的杨文秀先生、华朱的刘玉林先生等,都曾帮忙登台参加文武场面演出。各区的书记、区长、学校校长,多数应邀给演员讲话,对提高演员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都起到很大作用。在更换场地时,地方出面雇派车辆,或接或送。真正体现了人民剧团人民办,人民演戏人民看的鱼水之情。省戏曲剧院李正敏先生为支持剧团,将他的儿女和学生送到了富平剧团。西安市劳动剧团团长马贻云是马亚时先生的儿子,曾率团多次来富演出,对富平剧团在管理上、业务上给予很多帮助。所有这些都为富平剧团的艺术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富平剧团是富平县阿宫剧团的前身,主演秦腔戏,也演眉户戏。先后招收了周正中、雷天民、李珍珠、党碧侠等30多名学生随团培养,由马亚时先生亲授文化课,排演了《游龟山》、《小二黑结婚》、《金沙滩》、《五典坡》、《天仙配》、《劈山救母》等剧目。增加“电打布景”后剧团名声大振。
1956年从西北戏剧院调来了李步林、柏福荣、刘宝琴、刘连香、惠存孝等同志,剧团阵容更加强大。接着以《火焰驹》、《烈火扬州》参加了“渭南专区戏曲调演大会”,《火》剧获演出三等奖。演员权三民、付新元、李珍珠、党碧侠、琴师惠存孝获得个人奖。
1957年8月,又招收40名新生,在杜村镇设立富平剧团新生部培训三个月,采取边学边演的方式,新排了《芙奴传》、《三滴血》、《三对面》、《斩单童》、《荆轲刺秦》等剧目。
1958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为使富平剧团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富平县政协副主席王愚若先生首倡将老艺人段天焕的皮影戏“阿宫腔”搬上戏曲舞台。阿宫腔是关中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戏曲艺术。传说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宫里的舞乐歌女有一部分逃出阿房宫,流落民间。她们把阿房宫里一种清雅俊丽、委婉细腻的歌舞演唱带到了民间,这种调式被人们称为“阿宫腔”。在王愚若先生的倡议努力下,终于使段天焕加入富平剧团,任艺术指导,传授阿宫腔。
1959年,因市县合并,富平剧团改名为铜川市秦腔三团,排演的阿宫戏《锦香亭》首场公演即获各方好评。随后又改编了《赵氏孤儿》,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团体庆祝国庆十周年展览演出,获得高度赞誉。
1960年为了准备晋京演出,王愚若先生特约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为剧团加工排演《王魁负义》、《女巡按》诸戏,后赴西北五省区巡回演出110天,观众达13万人次,纷纷称赞阿宫腔“慷慨激越,又委婉细腻”、“听起来犹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引人入胜”。
富平县剧团赴京演出留念(右二权三民1961.10)1961年8月,富平县制恢复。剧团更名为富平县阿宫剧团,在陕西省党政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赴京演出。先后在国务院礼堂、怀仁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演出了《王魁负义》、《女巡按》等,阿宫腔老艺人段天焕还在国务院小礼堂演出了皮影戏。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陈毅、习仲勋以及周扬、茅盾等观看演出并与全体演职人员合了影。北京电视台对《王魁负义》进行了实况转播。《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有特别报导,阿宫腔一时轰动京城。赴京演出后,富平剧团声名大振。据统计有29个兄弟剧团来富观摩学习。有诗赞曰:枯木逢春开新花,阿宫腔戏扬京华。富平剧团机缘好,演到那里那里夸。
富平县红旗文工团(1969.9)1963年6月,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成立,剧团改称渭南专区阿宫腔剧团。1969年,戏管会撤消,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恢复,后又更名为富平县红旗文工团。文革期间演出受到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平县阿宫腔剧团迎来了新生,创作编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其中,《两家亲》参加了陕西省1983年创作剧目展览演出,被省文化厅推荐为参加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剧观摩演出剧目。《三姑娘》参加了1987年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获得了头名金牌和各项大奖。《四季歌》参加了1992年山东淄博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创作等7项大奖。2006年5月20日,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剧团排演的《天女》、《红梢林》等也获得多项荣誉。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富平县阿宫腔剧团荣获“阿宫腔”保护单位。
《中国作家网》刊载 《富平文联》微信平台刊载 倚新虎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某部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