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事】执子之笔,普度众生——演旭
画僧演旭
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刻苦研习书画。而后剃度于慈云寺,现为慈云寺禅画院主持。其绘画作品以静,禅为特色。以佛门视角勾勒人生,禅机风雅,意味深长。
演旭法师但是起初学绘画的演旭,接受的是油画、水粉等西方绘画教育,风格以写实为主。作品《俺的媳妇俺的娃》就体现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
《俺的媳妇俺的娃》“这幅画结合了西画的一种手法,有覆盖、涂抹,画得很细,表现的手法是用工笔。我的一个同学是北漂,这位同学北去寻找自己的梦,孩子媳妇都在家里种地。我画的就是他家里的情况,我就和他说,你不努力好好地画画,你就没有饭吃,没有前途,你对不起家乡的妻儿老小。”
——演旭法师
对于佛,演旭法师说
“起初也不太了解。但本身就对佛教题材很感兴趣,觉得有意思,觉得好玩,去画这些出家僧人或者寺庙,那时候的绘画还是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还是世俗气蛮浓,说的语言也很多,表达的东西想给他无一不说到,就是面面俱到。”
不论是文学抑或是绘画,在有限的篇幅与空间里,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越多,文字与笔画塞得越多,反而显得整个作品与画面空泛无实,或许留下悬念,留下空白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鸣。
《慢慢爬不要急》“(我的画)主要是以空灵、抒情达意为主,它表现一种僧人特有的一种境界,无欲无求的境界,我认为还是把他的笔墨、他的思想加在里面,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一种境界,给读者一个有思考的空间的一个想法。”
——演旭法师
2010年,因机缘巧合剃度在常清方丈的膝下
“在剃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的责任重大。”
而这份责任就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是谓大道至简,在和师父的接触下,演旭法师对佛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在顿悟中,他的绘画风格从写实转变为写意,并在创作中加入了形象载体。
《得大自在》“和师父的接触对佛法理解更深,剃度之后开始了佛门的生活,每天早晚念经,参禅打坐,让我的心境静了下来。所谓的放下,与世无争,但我们不是什么都放下,我们还是积极向上的。这对我的绘画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当时我带几个师父去秦皇岛写生,写生的过程中,我的画还是很写实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当时师父们也跟我讲,你想表达山、表达水、表达一个树木花草,其实它们都带有灵魂,从佛家、从绘画的角度来讲,应该就是一种空灵,能用一笔表达的就不用第二笔第三笔了。通过这些师父对佛法的讲解,我的绘画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演旭法师
用绘画的方式向观者传达着哲理性的故事
演旭用一幅幅画阐述一个个故事。道理虽深,但画面却空灵简介。创作中,演旭意在用一种诙谐幽默之风画出自己的心境。在演旭的作品当中,线条的灵活运用无处不在。就连画中的题跋也是意趣盎然。其中的形象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各有各的表情且更贴近生活。而这都源于他的心之所想。
《轮回》“我的画就是以僧人的形象为载体,一些激励人向前向上的题材,画里面有禅意,对空的理解,对虚的理解。这幅画表现的就是一种轮回的境界,一朵残败的荷花,你看到它残败你会很揪心,因为它也有生命最旺的时候、最精彩的时候,但你一定要想它还有最败落的时候,但是败落也不是最后,可能它又生根发芽,又有种子的出现,所以这是一种佛的境界,是一种轮回的道理。”
——演旭法师
《抬头见喜》“我的线条应该是以勾勒人物形象为主,书法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在一根线条的运用里,它的提按顿挫、干湿浓淡,都体现在你的画里。中国画的语言首先还是以线条为主,线的美感决定了你的画的美感。”
——演旭法师
张驼提盒去探亲 李驼遇见问原因 赵驼拍手哈哈笑 原来世上无直人“我的题款一般运用金文,提在画面上。我个人还是认为这样有古意,有一种美感,很适合我的画。有很多顺口溜,都是我自己去编的,也是结合我的画和当时的心境。”
——演旭法师
《鸿运当头》“在不同的心境创作不同的作品,在你心情很低沉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东西也是很低沉的,在你很愉悦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东西也是很愉悦的。比如说这个《鸿运当头》,跟朋友交往,他的运势很好,我们跟着也很开心,那么我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和尚形象这个开心程度,包括上面的果子的颜色,都是根据自己的心境变化。我的每幅作品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演旭法师
“我认为这个是个善,或者是个大善,那个怀揣鬼胎,用我自己的这种想法去表现我心里的一种形象。比如说这幅《菩提树下论佛经》,创作的时候也是考虑世俗间有很多的事,各有各的想法,各揣各的心思。我是通过一个和尚的形象去表现一个现在的做法。你想的是善的,他想的是恶的,那个想的是别的,有很多的想法,然后这样呢在画面里还有一些趣味性。比如说眼是心灵的窗户,从你的眼神里就能看到你的心思。我们佛家讲叫面由心生,你心里在想什么,面相就呈现出什么,你是恶的善的,都会一一呈现在脸上。我的作品也就是我心里的一种形象。”
——演旭法师
夸张变形却又合理有趣,笔墨极简却又精准到位
演旭法师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表情刻画得生动有趣。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对他而言,作品的形式始终服务于内容。
《论道图》画中的两位罗汉面带微笑,仿佛正在谈经论道。他行笔中轻重与缓急有度,粗细与浓淡相宜,作品里的罗汉庞眉大眼,朵硕鼻隆,金光四射的锐目,硕大失衡的耳朵等,寥寥数笔,人物便跃然纸上,夸张而不怪,灵动而有趣。他用丰润灵动的画笔以及掌握到位的娴熟的笔墨手法将画中人物表现的丝丝入扣。演旭法师对画中罗汉的形与神的把握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他不禁于面部的刻画,而是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在以人物的夸张与变形注重内心世界精神与神采的表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上,更多的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佛学的认识与感悟,以及用现代意识对佛教文化理念的阐释。
《降龙罗汉图》演旭法师画罗汉以神取胜,着力以意先行,笔墨沉稳,造型严谨。能准确勾勒不同人的心态,表现其内心世界,色调高古隽永,无市井气,惟妙惟肖的刻画罗汉的禅境世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罗汉系列作品。通过对罗汉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的再现,表达出画家的审美取向与人生价值追求。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用绘画弘扬佛法
演旭法师的绘画果敢、大气、鲜活,作品中充满宗教气息情感,呈现出宁静、和谐、平淡的特征。但又并非四大皆空,所谓看破红尘,完全的脱离当今的社会。真能反映出他能深入佛教、普度众生的终极意义,表现出了他情感中温馨、人性乃至关爱众生的博大深刻佛性的一面。
《笑狮罗汉图》“我创作的目的就是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绘画,对佛法、对佛经,还有对佛教的人物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我画出来就能给跟多人讲,就会有更多人受益,做更多的善事,这就是我的目的。我的这些作品,虽然都是用僧人的形象,用罗汉的形象,但是还是贴近于世间法,让跟多人了解我的画,了解我画里的意思。”
——演旭法师
在绘画中,演旭法师用实实在在的形象与故事去诠释佛法与禅境,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间播撒着佛家向善的思想。在清幽宁静中他诵经礼佛,精研画艺,从而突显出独特的绘画风格。
作为出家人,演旭法师潜心修禅,一心向善,为社会捐画筹款,帮助并影响了许多人。作为画家,他用个性的表达方式,传承并发展了禅意画。两种角色融于一身的演旭,在明心见性中完成着他的使命。通过绘画创作,表达禅理,启迪人生智慧。
演旭禅画公益拍卖会(内容摘自访谈《当代美术家》)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画僧演旭京东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