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生活每天写500字

关于《乡土中国》的思索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1人  Yolo晴天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著作,读来颇具启发性。以一个社会学视角认识当下的乡土中国,同时费老扎实的社会学功底也是我们认识乡土社会的一个契机。

以下摘录书中的句子,思录
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二、乡土社会的差序原则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思索:中国的人情社会是一个很大的网络,这其中关系连带着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的家国理念是一直就有的,小家的稳固性也就是文中所体现的一个石子投入水中的固定性,这个比喻很浅显也很恰当,从一个固有中心散播出去,彼此圈子的波纹发生联系。这就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自始至终这个社会实体都是那石子投进的一弯湖水,社会的实体性立马体现出来,投进去的石子不是社会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变量。社会则有它自己的一个涨落与变化。

三、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就不易发生。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古典文化这块的作用是比较深远的,讲究的是一种维持的力量,相比浮士德的文化,更具乡土性,也就是接着一种维持的力量,当然这也反映在中国的这个户籍制度与很多方面,是一个有地域性特征的抽象概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