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

2022-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乐罄

怎么说呢?看完这个讲座,我的第一感想就是:如果我妈当初也看过这个讲座就好了。

      青少年阶段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是人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然而如李玫瑾教授所言,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具有滞后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青年时期体现出来的问题,往往在他幼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幼年时期是孩子的依恋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社会关系很单纯,社会网络结构简单,主要形式是血缘群体,此时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行为也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孩子出现的问题,关键不在孩子,而在大人,其根源在于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

        当然,青少年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对青少年的性格以及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影响较大,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后期的社会交往。就像李玫瑾教授所举的例子,从小身边缺乏亲情关注的孩子,他就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以及语言障碍等,这些就极可能影响他后期与人交往以及进一步社会化。我们都知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人和人的关系一是需要,二是情感。一个青少年缺乏充足社会化, 感觉不到被需要,也感受不到爱,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心理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所以应该如何更好的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首先在12岁之前,也就是孩子的观念,性格,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依恋期,对孩子形成足够的心理控制力。在孩子进入学堂后,学校和老师应该把控好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社会化。每个社会都应依据年龄而赋予社会成员不同的声望和获取资源的渠道,不同的年龄群体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小学时期的孩子要多注重其性格上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老师要多学会引导,同时培养孩子团结热心等有助于社会化的品质。到了中学时期,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格外注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要善于与其平等地交流,给到足够的尊重。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们呢,在面对青少年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应格外注重其家庭关系以及青少年的社交网络,前者是考虑到其幼年时期对其现在的影响,后者则源于青少年更偏向与同辈进行交流这一年龄特点。我们要引导家长对青少年正确的、恰到好处的给予回应,促进他们的沟通交流,修复他们的家庭关系。同时,多与其朋友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看是否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以期其心理问题进一步解决。当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切记遵循社会工作主体性原则,一定要和问题青少年本人建立良好关系,积极进行辅导和矫正,适当进行小组工作,组建青少年心理问题互助小组,帮助青少年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