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白岩松《白说》)

2017-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F阿风

读白岩松的《白说》,开篇便提到“幸福感”,其中一个观点是“幸福感和年龄有关”。文中列举的某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是以U型曲线的方式出现的,U的两端分别是幼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谷底是中年时期——文中给出了确切数据,U型的最低点,即幸福感最低点,就在中年时期的45岁左右。

站在20几岁看45岁,可以用遥望来形容了,中间几乎隔了一个轮回的差距。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岁月的痕迹才刚刚显露头角,大部分人刚刚从学生身份里摆脱出来,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物质上的独立。这个时候,没有结婚,没有家庭压力,一切都刚刚开始,所以冲劲很足,自在洒脱,摔倒了也不怕疼,拍拍土继续往前走,眼里心里,都是掩不住的野心和希望。这,大概是我们生命中相对而言最自由的一段时光,更是我们纯粹的为自己而活的一段时光。

这个时段的我们很难对四十五岁的自己产生想象吧。三十岁都算遥远,当下都尚且来不及去活。

当然,也或许想过自己垂垂老矣时形态安然的样子,但想象里的时光似乎总是在四五十岁时轻飘飘的打了个旋儿,不痛不痒的略过,放佛那几年时光在对未来的描绘里像是在未开化时期的状态一般,一转头就晃过去了,快的好像没发生过。

大概是因为我们下意识的不愿去思考那个时候的自己吧。且不说人到中年的各种综合症,仅就女生而言,青春不在容颜老去,这八个字就足以让这点思考戛然而止了。

你瞧,我们潜意识里都不愿去想象描绘它,说起这个年龄的人来都是以“中年大叔大妈”来概括,更年期广场舞,学不会玩高科技,吵架砍价都杀伤力max……无论何种形容语气,都是在旗帜鲜明的同这个年龄段划出界限。理解不是没有,只是少到在大形势的洪流里根本掀不起一滴浪——所以他们的幸福感跌落谷底,我们其实也是有在推波助澜。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抛开正面的理解,还有释义是说,人到四十,就没有什么顾虑和疑惑,对人生没有选择权,更没有退路;到了五十岁,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不管今生怎样,都只能顺应天命了。

如此消极。

仔细想想,又无比真实。

这是一个向上没有挣扎的力气,向下满目空茫的时段,所有家庭的压力,所有生活的重力,都分毫不差严丝合缝的压在背上。

然而,绝大多数人,就这样默默的承受住了。

这时,已经不难理解这个年龄段极速缺失的幸福感,但哪怕幸福数值最低,也奇异的,很少会被我们听到抱怨。

四十五岁,就是我父母的五年之前,那个时候的我高考又复读,心里肺里不知塞满了何物。那个时候,眼睛总是在向外看,而从没在乎过父母幸不幸福。

而今,只希望这份理解来的还不算太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