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一些思考
我公众号“有空再说”后台设置关键词回复词条已达到上限,所以最近两周在后台发送的求书消息都没有回复。这个问题让我深深地琢磨,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就拿我后台的书单举例,分享资源的方式其实是比较落后的。基本方式就是,读者在后台求书籍资源,我将这本书的资源上传到百度云盘,分享一个链接,在公众号后台设置好关键词回复,每个周末将本周的资源做一个书单推送给大家。
所有这些事都是我一个人在操作,侵犯作者版权、消耗我的时间不说,更让我感到为难的是,很多书其实只满足了个别人的愿望,而且这些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书单时效性很低,过一周就基本没人询问了。
像读远这样的网站(现在好像用不了了),将排版精良的书籍资源上传到网上(用户也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并按学科分类和主题书单的形式给到读者,所有人都能到网站上下载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的方式是透明的、直接的、每个人都可以接近的。
传统的互动只是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互联网解决的是“一类”人的问题,这一类人的数量没有上限,可以是10个、100个、甚至1个亿,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
最近喜欢上了骑共享单车。我其实一直很喜欢骑车,自己有辆山地车。如果上下班能骑车的话,既方便又健康。可骑车也有很多问题,不仅要找地方停车,还要想着下班了怎么把它骑回去。共享单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管骑到哪去,直接停路边锁上,这个事情就算完成了,简直身心都很轻松。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契可尼效应”,说的是,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事情很容易转头就忘,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则会一直占用我们的认知。对我来说,把车骑出去而没有骑回家就是一个未完成事件。虽然事情本身并不大,我也没有有意识去想这个事情,但心里会一直记挂着这个事。
有一次我在路边找ofo,远远看见一辆小黄车,跑过去一看车身竟然是深蓝色的,还以为被人刷成那样的,拿起手机扫二维码时才发现,车身写着“永安行”,名字听上去也很不互联网。
目前市面上有十几种共享单车,有人调侃说,留给共享单车的颜色已经不多了。而永安行的颜色显得很扎眼,高饱和度的黄蓝对比,大概是能想到的颜色都被其他单车用了,于是就拿ofo和小鸣单车的颜色随便凑一凑。
而就在前两天,永安行传出即将在A股上市的消息,自己号称“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原本是做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眼看共享单车如此火热,于是紧跟着往市场上投放了一批共享单车,并借着共享单车的风口迅速过会,暂时跑到了膜拜、ofo的前头。
之所以说是暂时的,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公共自行车运营商,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体基础,这是其他纯互联网出身的共享单车没有的,但是未来会怎么样很难说,除非它能抄出新高度来。
然后又想到,自从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以来,厂家想的都是怎么把单车卖出去,而互联网来了,这些捣乱分子不卖单车,而是卖单车提供的服务。
理想状态下,如果不考虑国人的素质及单车维护的困境,把厂里积压的车辆拿出来,重新刷个颜色、加个定位、上个密码锁,投放到市场上,这样不仅去库存了,而且还能圈押金,重复收使用费。
在这之前没人这么思考过问题。互联网与其说是一个工具,更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新视角解决老问题。
再回到卖书这个事情,以前的书商想的是怎么把书卖出去,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很多人把书买回去后,就放家里落灰。心里很想看书,但很难坚持,看了没有交流、没有用起来也等于白读。于是各种读书社群成立起来,他们不卖书,而是卖督促读书、提供交流平台的服务。
前两天关注了公众号“京东共读”,里面有个赏金共读的板块,模仿健身的玩法,用户按月交钱入群,一个月完成4本书的阅读,如果一个月能坚持每天打卡读书、分享干货,活动结束后则有机会获得高额赏金。
京东的读书APP体验并不好,不过赏金共读的模式却走在了互联网读书的前头。入群的钱本身不多,30元不仅可以看书,还能相互监督、交流(实际是否有效还不确定)。我刚看了一下,这一期参加活动的学员已有10411人,缴纳金额已有3123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