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

2023-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Joanbetty永恒

  有网友在看完《长安三万里》后,写下了十个字:长安三万里,步步意难平。此话一出,让无数成年人百感交集,深深共情。

  以前我们总以为,豪放如李白,应当目空一切,不为现实所羁。谁曾想,他也像无数平凡人一样,在这人间道走得步步荆棘。

  通达如高适,用半世的隐忍和心酸,这才换得暮年的得志。然而他的人生刚走上正道,紧接着就是家国破碎,知交零落。

  还有那个稚嫩淘气的杜甫,也在历经动荡后,失去所有鲜活,变得满脸沧桑。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都曾意气风发,壮志满怀。

  最后却又都流于失落的宿命,不得不接受命运的事与愿违。他们的无奈,是一段过去的故事,更是现实中无数人生命里的悲歌。

  从青丝到白发,从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我们一生,也注定会经历数不清的遗憾。幸运的是,李白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所有遗憾,都是人生常态。

  我们能做的,便是面对它、接受它、释怀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你知道遗憾不可避免,从而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那么往后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遗憾是:李白空有大鹏之志,却始终无处施展。李白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四处游历,举荐自己。有一次,他游历到渝州,谒见了当地的刺史李邕。

  可李邕却对李白的高谈阔论,举止不羁,甚为不喜,也因此不愿向上举荐李白。面对李邕的轻视,李白毫不客气地写下了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自比大鹏,觉得自己终有展翅高飞的一日。可那个时候的李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大门都会为才华敞开,不是所有的雄鹰都有展翅之地。

  李白四处干谒,四处碰灰,但他的诗名,却越传越远。终于在四十二岁那年,他的诗篇和名气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喜爱李白的才气,便一纸诏书将他召进了宫。

    此时的他,以为自己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可以一展抱负了。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宫里,李白才发现,自己的工作,与供人取乐的猫狗并无差别。他只得整日将自己灌醉,打发这郁郁不得志的时光。

  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也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才过了短短一年,李白就被赐金放还。此后,他只能带着万千苦楚,一身疲惫,游落于祖国山河之间。

    李白这一生,有说不尽的坎坷,道不尽的遗憾。但即便命运如此薄待于他,他却很少哀戚抱怨。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看透遗憾是人生常态。

  随后平静地写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人生不能如愿,那就释然。既然处处不顺意,那就散发弄扁舟。

    成年人最大的幸运,便是从李白曲折的一生,学会了自我和解。当你明白了这一点,生活万般意难平。遗憾是:高适蹉跎半生,暮年得志,却只能眼看着故人凋零,山河破碎,

  可到了那里才发现,偌大的长安城,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为了得到一个被玉真公主举荐的机会,高适自降身份,扮作戏子,入了岐王府。

    然而无论他在宴会上,将高家枪法耍得如何出神入化,却始终入不了权贵们的眼。走投无路的高适,只得退守老家梁园,静等下一次出仕的机会。

  这样虚度的日子,一晃又是好几年。终于在公元752年,中年的高适迎来了他人生中一次比较大的机遇: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请他入幕府任掌门。遗憾的是,这工作虽然在军队,却是个文职,而高适的梦想却是披坚执锐,上阵杀敌。

    所以去还是不去,高适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高适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在军营的日子,也正如高适所说的:“边境艰苦,却也简单,十年过去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高适渐渐老了,但他一颗报国的心却未曾改变。

    后来五十多岁的他,终于等到了他封侯拜相的机会,可那个时候,早已是家国破碎,知交零落。大唐回不到它昔日的繁华,而他自己,也已是垂垂老矣,孑然一人。

    有人说,高适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诗人。在他身上,可以很多平凡人挣扎落寞的影子。我们都曾像他一样,求索半生,只为给自己求一个改命的机会。然而就在我们以为自己接近成功的时候,生活总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打击。

    到最后,很多人都会一蹶不振,灰心丧气。然而有幸读懂高适的人,就会从他的经历中明白:做你该做的事,并接受它的事与愿违,才能踏过坎坷,将一生活得不虚此行。

  遗憾是:杜甫的年少灵动,却在历史动荡中演变为苦大仇深,潦倒落魄。提起杜甫,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似乎在所有人的印象里,杜甫从来都是一个忧国忧民、老气横秋的形象。

    然而《长安三万里》中,小杜甫的形象一出场,却让很多观众看到破防。也就是在那一刻,很多人才明白:没有谁生来沧桑,所有的成长,都是被岁月催熟的。

    我们印象中那个满面风霜的圣人,也曾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也曾有那么天真可爱的一面。只不过,后来数不尽的苦难,让杜甫的心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杜甫一生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杜甫最后,却连科举都没考上。他三次科举,三次落榜。更不幸的是,到第三次科举时,一直支撑他经济来源的父亲,也溘然长逝。

      在三十而立的年纪,至亲离世,自己又一事无成,杜甫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少了父亲的庇护,他只得挑起家庭的重担,在长安辗转求官。结果官职没混到,生活却越来越穷,他最小的儿子还被活活饿死。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拖家带口,加入逃难的人群。也是在这个时候,杜甫看到了乱世之下命如草芥,感受到了黎民疾苦生存不易,心境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不再执着于自己一家的苦难,而是落笔民生,写下了大量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逃难到成都后,杜甫又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起了一间草堂。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相对惬意的时光,命运加诸他身上的种种遗憾,诸多苦难,在此时的杜甫看来,仿佛都是过眼云烟。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这烟火人间,事事遗憾,事事也值得。的确,人间这条路,怎么走都会有坎坷,怎么选都会有遗憾。但读懂杜甫的人,却能比普通人更好地走完这一生。

    余生,愿你我带着杜甫的智慧,拥抱一切遗憾,接受所有事与愿违。哪怕历经跌宕,你我亦有勇气,奔赴下一场山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