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 面
陕西有个美食,光听气势,就让人觉得不一般,那就是biang biang 面。
要写出这个字,需要一首口诀来支撑。关于口诀,关中道的东府西府,西安、咸阳,等等,每个地方不完全一样,但大致都相差不大。
这个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小的时候就会背这个口诀。家人没有专门教,就说从其他孩子口里听来的,听多了就记住了。满村里的孩子都会念这个顺口溜,念完还拿树枝、砖头疙瘩之类的在地上画出字的模样。往往还要争议一番。
这个字口口相传,一辈人一辈人传下来的,传了多少代,谁也不知道,这个字就这么顽强的存在着,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热爱。
来吧,先上口诀:“一点戳破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扭出四点血, 你一长我一长,长出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水担钩搭挂南墙,坐着船儿逛咸阳。”
按照这段口诀,大致把字描出来。盯着它看,能出什么来?
看得眼睛发疼,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难道真是一个无厘头的字,就是为了娱乐?
如果仅仅是为了宣传,寻得一乐,那先祖们为什么要造它出来?而且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难道里面隐藏着神秘的密码?或者里面藏着一段故事?
史传仓颉创造出文字时:石破天惊,字引人类,终止结绳,天降谷雨,鬼哭龙藏。
biang 字一定有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已经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biang字,更多的人解释,是面与案板碰撞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biang。是面从空中如水的声音,是上桌时碗底与桌面相触的声音。
一个biang字,气势非凡,起笔一点就飞上了天,竟然划破长天。接着目光从空中跨越到遥远的地里空间,九万里黄河九十九道湾,在这个字中,就只有两道弯,这是多么宏大的视野。
为什么八字要大张口。难道是为了雄浑的嘶吼,为了壮怀激烈气吞山河的声势!
就是一顿家常饭,至于这么高大上么?
言字往里走。吃面就吃面,难道吃面前先要发言?按照这样解释,就越解释越糊涂了。那四点血怎么个说法,吃个面,还要出血吗?还要用心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食印记。在关中这地,除了biang biang面,还有一种美食: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大概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蒙古草原太广阔了,一直是自己和自己碰撞,自己和自己玩,专注吃肉喝酒。
陕西、甘肃这一带,从西周、到秦,游牧和农耕文明交织发展。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绝对是游牧的天性,后来大块肉碰到柔韧的小麦粉,肉汤与面化作一体,一口肉、一口馍,竟然难舍离,形成世间如此美妙的美味。
陕西关中一带、甘肃陇东一带也许保留着原始的羊肉泡馍的味道,只是名号不一,陇东一带称为清汤羊肉,陕西关中称之为水盆。西安城里吃的是回民的泡馍,其实是煮馍,不应该叫泡馍。清汤和水盆吃的才是泡馍。
字已经不知来源,剩下的只是传说了。也许这个字,源于商家。商家善于炒作,会包装,必须弄个响了的名头。也许这个字,源于古代修筑工事的现场,将军的长矛挥舞,指向天空,群情激昂,工事将成,明日可战。胜利指日可待,会咸阳都城之日可待。今日每餐一顿,上百口锅,上百个案板,齐刷刷,biang、biang、biang,将军脱口而出: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
历史属于伟大者,但创造历史的是人民,这个字更应该来自于火热的生活。也许biang 这个字,描绘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场景,每一天幸福地送走月亮、迎来太阳。
这个字,应当属于民间。
后记:
写这篇文章有啥意思,还不如站在门口学两声狗叫,回归天真。但心血来潮,有了触动,就画几笔,爱看则看,看完嗤之以鼻孔也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