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灼伤了我的眼睛
(一)
第一次空袭警报响起后不久,慕尼黑的汉密尔街陷入一片死寂。汉密尔街的居民都躲进了那些被标记出来可以作为防空洞的地下室里,而汉密尔街33号的地下室不是其中之一。但那一晚,从汉密尔街33号的地下室里,蹑手蹑脚走出一个人来。
警报解除,莉赛尔一家回到位于汉密尔33号的家。他们一进门,就急忙冲到地下室去看望马克斯。
地下室里,马克斯一脸惊恐。看到莉赛尔一家,马克斯无比愧疚地道歉。原来,趁着街上空无一人,马克斯悄悄走出地下室,小心翼翼地透过莉赛尔家客厅窗户的缝隙朝街道看了一眼。
躲在地下室长达22个月的马克斯喃喃自语,“对不起,真的对不起。可是,我真的太渴望看看外面了。”莉赛尔一家并没有责备马克斯,相反,马克斯的话像一记重拳砸在他们心头,让他们久久说不出话来。
“这里(地下室)有真正的恐惧。马克斯恢复了理智,站起来回到床罩后面。在楼梯下面,他想祝他们晚安,却没有说出口。莉赛尔得到了妈妈的允许,一直陪他到清晨。她读着《黑暗中的歌》,而他一直在素描本上写写画画。‘从汉密尔街的一扇窗户望出去,’他这样写道,‘星星灼伤了我的眼睛。’”
马克斯是一个犹太人,一个生活在希特勒时期的犹太人。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狠心抛下了母亲和家人,为了生存他食不果腹、东躲西藏,为了不被关进集中营,他一直躲在阴暗湿冷的地下室里。他活得像阴沟里的老鼠,卑微却不得不顽强。
可是,即便如此,马克斯依然渴望一些似乎无用的东西,比如星星,比如天空,比如一捧会让手心发凉的积雪。
莉赛尔每天都会给马克斯描述当天的天气状况,然后马克斯就用油漆刷子在地下室凹凸不平的墙面上画下那些他没办法亲眼看到的阳光晨露、飘雪雨珠;当两个人一起待在地下室的时候,莉赛尔会给马克斯读自己为数不多的几本书,马克斯总是认真的听着,思绪随着文字飘远,仿佛眼前的苦难突然消失不见;被噩梦缠绕的马克斯受到莉赛尔的启发,开始在刷白的纸页上创作,把噩梦和现实交叠的幻影一一记述下来。当马克斯离开汉密尔街33号的时候,他把完成的两本素描本《监视者》和《撷取文字的人》送给了莉赛尔,一本关于苦难和回忆,一本关于希望和重生。
王尔德说,“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staring at the star.”(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天空。)马克斯就是躺在阴沟里仰望天空的人,虽然黑暗让他的心蒙尘,虽然星光会灼伤他那双目睹了太多伤痛的眼睛,但,他的灵魂始终渴望美好。
(二)
米歇尔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顺利进入纽约的盛德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别人看来,米歇尔是成功的,她就职于全球前五十的国际律所,每天穿着精致的职业套装出入各大写字楼,举手投足间皆是精英阶层的自信和魄力。连米歇尔自己也一度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好,这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直到几年后,二十六岁的苏珊娜,米歇尔多年的挚友,突然患癌离世。
苏珊娜和米歇尔对人生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娜热爱生活,喜欢和母亲一起到世界各地旅居;米歇尔则乐观向上,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苏珊娜的生活在追逐自由的路上,而米歇尔的生活则在工作带来的满足感里。
苏珊娜离世前的那段时间里,米歇尔因为忙碌的工作,也因为不愿面对,几乎没去看过她。米歇尔最后一次见到苏珊娜,是在那间充满死亡气息的病房里,当时苏珊娜已经失去了意识。
苏珊娜的离世让米歇尔猛然意识到,她想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欢乐和意义。而且,曾经让她引以为豪的工作不知怎地再也无法让她沾沾自喜地生活下去。
某天在徒劳的忙碌之后,米歇尔飞回芝加哥的老家。母亲来机场接她,看出她的沮丧,母亲关切询问。米歇尔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母亲,她说,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也不喜欢自己选择的这个行业,她说,她真的不开心。她渴望做出大的改变,可是又担心那样的话会挣不到足够的钱。最后,她叹息到,“我就是没有成就感。”
米歇尔的母亲为了照顾米歇尔兄妹和照料整个家,在米歇尔的整个童年、小学、中学和大学期间,都全职在家。后来,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母亲又肩负起了照顾因肌肉萎缩而日渐不能自理的父亲,与此同时,母亲再次回到职场,只为减轻父亲一人养家的负担。
话一出口,米歇尔就意识到,自己关于成就感的苦恼在母亲看来或许只不过是有钱人的无病呻吟而已。果然,母亲嘲弄地斜了米歇尔一眼,然后笑了笑说到,“我的意见是先挣钱,然后再考虑成就感的事。”
米歇尔在书里这样写到,“有些真相我们会面对,有些真相我们会无视。”于是,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米歇尔仍然忙碌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
(三)
朋友和我说起过一件事。
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和对眼下生活的无所适从,朋友曾一度喜欢问别人一个问题,“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她听过各种不同的答案,可依然在问。或许,答案本身于她并不重要,她只是想通过一遍遍重复同样的问题来迫使自己去做出改变。
后来,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个全靠自己努力实现梦想的凤凰男,听说了这件事。他皱眉,语气里不免责备,“我每天起床,想的是还房贷、车贷,想的是如何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人生意义?只有闲极无聊的人才会为它苦恼吧。”
虽然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似在调侃,可是,不知怎的,我隐约觉得朋友被那一番话刺痛了。
那天,朋友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希望自己能给出让她稍稍宽慰的答案,可是,越是刻意越糟糕。那天,我说了一大堆毫无逻辑的废话。话毕,我满心愧疚。
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她,我理解她,因为我也曾、现在仍旧会面对同样的挖苦和不理解,经历着同样的无所适从。
(四)
在苏珊娜死后不久,米歇尔的父亲病情恶化,入院不久就不治身亡。直到那个时候,米歇尔才下定决心,“生命短暂,不能浪费。”她放弃了高薪的职位,开始从事社区工作,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收入锐减,工作依然忙碌,但米歇尔觉得生活充实且自在。
后来,米歇尔成了美国第一夫人,依然全心致力于公益事业,尤其在推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女性接受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
或许,你也一样,也曾在某个时刻问过自己,“眼前的人生是我想要的吗?于我,这样的人生有何种意义?”
也许,你也因为提出这样的疑问被人取笑,甚至,你自己都曾对那样的自己嗤之以鼻。
可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不必成为英雄,但是,我们可以始终相信美好,始终热爱生活,即使那些美好里会掺杂着一点点的挖苦和一点点的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