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之诀窍
分析《中国人的病》和《山中避雨》的内外结构
一、《中国人的病》的内外结构
《中国人的病》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先生的一篇针砭时弊散文。
作者第一句话直接点题“中国人的病”,病名就是“中国人极自私”。这是国际上流行的对中国人的一句批评,这种病的危害很大,患病者也普遍存在。作者总结陈述,并指出“它是多数中国人的一种共通的毛病,但责任主要应当归当权的”。
作者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就像洋葱厨房的评文一样,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指出了自私人的表现、剖析自私心扩张的原因、提出自私人的各种类型,用对比的方法阐明救国救民的方法,层层递进,得出“救国并救自己”的药方。
文章的外结构——形是采用医生治病的方式,诊断出病名,分析其流行状况和危害,指出疾病的表现及各种类型,解剖其患病原因”;内结构——神就是“救国家同时救自己”的药方。
病例分析具体如下:
疾病名称:中国人极自私。
流行病学:国际上流行的对中国人的一句批评;事实上是存在的:这个国家做官的、办事的、拿笔的、开铺子做生意的,自私的现象处处可见;特别是当政大小官僚更是严重。
疾病危害:全中国人分担“中国人极自私”这句话的侮辱和损害;办外交、做生意,都因此添了麻烦、吃了亏。
疾病表现:自私的人注意权利忘却义务,为了个人的小小利益,疏忽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谦让、牺牲,疏忽了为团体谋幸福、力持正义的精神;自私的人不爱国,把国家弄得很糟。
疾病分型:有贪赃纳贿不忠于职务的、有爱小便宜的、有懒惰的、有做汉奸因缘为利的、有贩卖仇货企图发财的;最危险的就是一群没有脱离封建遗老秀才打算“盲目复古”的读书人。
致病原因:
1、过去的道德哲学不健全,在“帝王神仙、君臣信士”相对立的法则和观念支配下,国民失去了创造性和独立性,这是导致国家衰弱民族堕落的直接原因。因为支配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家人生哲学,表面上宣扬的是“不自私”,话也美丽典雅、高尚,但主要思想是“尊帝王,信天命”,与“人性”相冲突;这样的哲学只利于君王统治,对人民不公平,它使人民只知“义务”,不知“权利”,认为义务是必须的,权利是帝王和神佛的恩惠,所以人民就会出现以尽义务而求“天禄人爵”,国难当头时就会“不顾国家,自顾自己”的结果。
2、思想家与政治家想用一本《孝经》治理天下,责备年轻人、困辱年轻人,想开历史倒车,回到过去,有意无意做一些糊涂事,增加国民的堕落和愚昧。
3、一些精神身体两不健全,神经错乱的病人和狂人,迷信过去,不知将来;对国事消极悲观;煽扬迷信,领导国民从事念佛敬神;使国民蠢如鹿豕,愚妄迷信,毫无知识,靠君王赏赐神佛保佑过日子。
治疗方案:认清病因,对症下药,制定救国救民的有效措施。
1、消极悲观、念佛诵经是不行的;盲目复古是不行的,旧观念应付新世界只能是一团糟;奋笔疾书,只是痛骂国人不爱国也于世无补。
2、要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多方努力,用一种新方法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在国民的头脑中播种现代文明的种子,让“人人乐于为国家尽义务”,让每人都有机会得到“人”的各种权利。人们要明白“人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这种权利,拥护那些有勇气努力争取正当权利的国民行为。要明白“人”的义务,并勇于担当义务。
3、要培养国民成为“善于学新”,“知独立自尊,懂拼命学好也会拼命学好的国民”;让国民能自由思索、自由研究、自由创造,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存在。
4、要树立自信心,要有吃苦耐劳、敢于死里求生的精神;要羞于依赖性,把懒惰、身心衰弱当成不道德;对身心不健康的病人狂人采取永不合作的态度。
二、《山中避雨》的内外结构
丰子恺先生通过叙述在山中一茶店避雨时自己弹奏胡琴的现场各种反响和表现,应证了“乐以教和”的古训。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是普通的胡琴演奏出的音乐一样能教育感化人,使人和睦相处;倘若能让更多的简易而高尚的音乐,如《渔光曲》一样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要广大得多。
文章的外结构:
1、通过描写山中避雨停歇的茶店的普通、偏僻、顾客稀少以及茶店主人茶博士用拉胡琴招揽顾客,说明胡琴的普通;
2、自己学习胡琴的师傅的普通:“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进一步说明胡琴的普通,简单易学。
3、胡琴既能拉西洋小曲,也能拉《渔光曲》,尽够演奏寻常小曲,用途广。
4、胡琴虽然不及钢琴、小提琴那么金贵、优美,但它便宜,普通老百姓都能使用,所以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裁缝铺、江北船上、三家村都有,更进一步说明胡琴的普通。
5、普通的胡琴,演奏出来的音乐不普通,它能让茶博士招揽顾客;能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的两个躲雨女孩很欢喜;能让她们在雨窗下和着琴声歌唱,能引得三家村的人都来观看,引得村里的青年们一起齐唱,一时闹得苦雨荒村十分温暖;离去时“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依依”;它能让我这个“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和唱,弹过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趣味。
6、反思:如果没有胡琴的因缘,何来村民与路人之间的惜别之情,何来我与萍水相逢之人的依依不舍?
文章的内结构
通过一系列的外结构——“形”的描叙和渲染铺垫完成了内结构——“神”的表述:“乐以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