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志愿活动是一个to be better me的过程

2018-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壮壮老师

【故事的开始】

2018年5月3日,大儿童和集大志愿社相聚了。我一直问负责人孟雪:“有几个人参加?他们都想交流什么?”然而,一直没有正面的回应。最后总结:好吧!那我们就好好玩吧!

果真,人不多,新学期有40多个新志愿者,最后来了三个。并不意外,因为我们总是做着小众的事,总是随缘,但努力让参与者和自己都不虚此行。

自我介绍环节出现了两个惊人的数字——99、11.

新志愿者说自己是99年的,本来自我感觉年轻的我们,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仿如隔世。轮到阿字介绍时,他说:“我出来工作时,你们才刚出生。”哈哈哈哈哈

随口问“今年志愿社第几期了?”孟雪说“第11期了。”我心里想的差不多是第八期吧,怎么就已经11期了呢?光阴呀光阴。这11期,我们都做了什么?都来来往往多少人?都对哪些生命产生过哪怕一点的影响?

接着,我们开始玩游戏——yes and,这个小时候玩的,类似故事接龙的游戏,长大后的我们好像并不是玩得那么容易。这个简单游戏的背后,其实是倾听、创造、相信。这个环节我们用了近40分钟,看似我们只是在玩游戏,其实也是在更好地认识彼此,更好地让所有参与者都有一个安全的心态去敞开心扉聊。

【故事的发展】

游戏推开了心门后,我们开始聊严肃话题啦——在志愿社里的疑惑和问题。

以上几个问题的本质是:教学目标设定与规则意识建立。

那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学本质与目标,我们的教学中心是教案还是孩子?我们希望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

孩子不配合,是不是我们的目标定得不切合实际?如果调整一下,会不会放过彼此,过得更好?我的课没上完真的很重要吗?如果这节课发现孩子对讨论一件事很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暂且放下“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气体”这个知识目标,进而培养孩子讨论事情的规则意识与能力。

    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何执行呢?

——“你们想上什么课?”

——“我想上体育课!”

老师心想:“就知道玩,玩能学习到什么?我又不是来陪你纯玩的。”

每当老师听到孩子想要上体育课时,我们第一反应总是孩子就知道玩,可是为什么不能上体育课呢?因为学不到东西?请看下图,一节体育课可以涉及那么多东西,设计多么好玩的东西,为什么不化兴趣为动力呢?

(简略的思考图,要设计时可以有更多的头脑风暴)

——“有些女生不想参与”,她们是真的不想参与吗?

还是回到那个观点:孩子不想学习吗?孩子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感兴趣的,他只是反抗我们大人自以为是的学习套路,这个套路是我们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自知的,我们需要经常跳出怪圈去想:我对什么感兴趣,我这样给孩子上课我自己喜欢吗?

孩子感受到的是“你要给我们上课“,还是我们一起来创造好玩的课,会有很不一样的上课效果哦。

孩子会遵守规则吗?孩子的规则意识比我们大人还更强,只是他需要清晰明确的规则。

比如有一次出游画丙烯颜料布包时,一个小组老师没有说规则,任其随便画,结果那个小组的颜料乱七八糟,完全都混色了。同样是幼儿园的孩子,另外一个小组画画之前强调一支笔只能沾取一种颜料,如果两个人需要用同一种颜色,请耐心等待上一个人用完再开始画。孩子们就真的耐心等待,弄到地上还及时擦拭,画完后,颜料竟然真的还干干净净。老师不禁惊叹,其实孩子的规则意识真的很强。

在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和孩子正在受的教育里,缺乏一课——规则认识和建立,大多数是服从。所以孩子会建议老师“老师,你要凶一点。”而这,正是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要打破这种层级观念,而把认识规则、发表看法、承担责任作为重要一课。

认识一个残酷的事实:教学中的挫败感是常见的,尤其在我们不太了解孩子,有较高不切实际的期待时,包括现在有不少教学经验的我,也常有挫败感。但我们总能在挫败中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孩子反抗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最稀缺的?”在这样的反思后,更好地回归教室,回归与孩子在一起的关系中。而恰巧是认识、战胜挫败感的过程,让我们变得更好。

以上是两个志愿社负责人的困惑,我们的习惯总是做了很多事,然后来回过头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还好,现在想起来还不晚。

志愿社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有意思的是,当有这么多困难和不顺的时候,c x问孟雪志愿社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时,孟雪很坚定地说“有!因为孩子和志愿者都可以得到成长,而这是学校教不了的。”

志愿社从建立的开始我们就做好准备:如果有一天志愿社不再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帮助、不再是志愿者成长的平台时,那么它随时可以解散。重要的不是一个组织叫什么名字,而是组织纯粹的初心、坚定的信念是否还存在。

时常问自己why,比总是困恼于how更加重要,why想清楚了,how也就明晰了。

作为负责人,我们也会时常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自己遇到了困难还没发解决,又有其他志愿者跟自己吐槽,现有的成长消化不了这么多问题,感到很down。另一方面,我能感受到自己在志愿社有成长,可是我又传递不出去,我也感到挫败。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练习:

(1)志愿社最迷人的三个精神是什么?

(2) 在这里我得到的成长是什么?(一定要具体列出来,比如主动联系陌生人、如何组织一场会议、如何组织一场活动……)

(3) 我的这些成长是怎么发生的?(比如我得到什么机会、谁给了我怎么样的影响……)

(4)根据我的成长路径,我能设计出怎样的活动、创造怎么样的机会、寻求哪些资源让新人感受得到志愿社精神和成长?

(5)对于我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我需要学习什么?我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学习?(每一个角色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综上,志愿者的问题大概分为两类问题,第一类:关于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教育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二类:志愿者的自我成长之路。而这两个大问题,其实又归结于我们一生都在探寻的一个问题:认识自我。

最后,回归志愿社的存在,希望孩子好,志愿者也要好。那么志愿者老师有什么需求?希望在志愿社里获得哪些成长?

一学期后,你的成长心愿还会一样吗?

【故事的没有结尾的然后】

参与志愿活动是一个to be better me的过程。你看,那么老了,我们还可以做那么多疯狂的事。

by晨曦

回顾聚会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也是学会组织的一个方法:

想知道怎么玩yes and吗?主动索取吧!

这个短短两三小时的聚会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甚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是它可以让人看清问题,这也正是聚会的意义。聚会后的行动才是问题解决、落地的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