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喝的是园林——我读《茶话会》(8)
从《在半园喝茶》到《真是美妙》,停不下来,一口气读了13章。看人家车前子,在半园,在网师园,在五峰园,在拙政园,在这园那园,喝得何等惬意!用四川话来说,那就是“安逸惨了”!
苏州我也去过。第一次是1990年,因上一年的广播节目碰巧得了个全国特等奖,应邀去了一些城市交流。到了苏州,游园要紧,交流是次要的。苏州广播电视局专门派了外事科的美女导游陪同,去了退思园,留园和拙政园。说来也巧,那时年轻,兴趣广泛,正好订了园林杂志,又正好刚刚读过一篇中西方园林艺术比较的文章,便热炒热卖,与导游一起探讨诸如“借景”,“稳步换景”等建筑特色。导游大惊,赞我学识渊博,大大满足了我的虚荣。
读了车前子,才晓得我那点见识连皮毛都不是。人家喝的不是茶,是真正的园林。
举一反三,只看网师园:
“朋友约喝茶,一群人在‘露华馆’内。‘露华馆’后面的院子开着紫红芍药,我从没去过那里,凡事要有余地;隔一堵墙,就是‘潭西渔隐’——苏州园林中气息最为宁静之处。天气沉沉,园林中有了暧昧色调,一种高级灰。喝完茶,他们先走,我就转转,攀上‘云冈’,觉得好处不在曲折而是高低(宛如沧浪亭‘步碕’游廊)——堆掇这座黄石假山是观景需要。磴道不曲折,但高高低低,使视线波动,园景也随之错落:否则‘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与‘射鸭廊’一带就太平整。在‘濯缨水阁’北望,那里就太平整;在‘小山丛桂轩’东面北望,那里也是如此。于是黄石假山既是对水面的破——以高破低,也是对建筑物的破——以仄破平。它与拙政园‘远香堂’前黄石假山的不同之处是同为障景,‘远香堂’前的黄石假山是障外,‘云冈’是障内。以假山作为障景可以分成两类,外障景和内障景。内障景的处理既是障,又是借,更是生——生景。当然障景借景也就是为了生景。园林的众妙之门是‘生’,游客在其中也是‘生’,生情——触景生情。反过来又是你有多深的情,园林就有多美的景。”
这一段文章不到500字,但信息量极大,从中可以学到好多知识。
露华馆后面的院子,隔一堵墙,就是‘潭西渔隐’——苏州园林中气息最为宁静之处。车前子从未去过。为啥?凡事要有余地。留一小块最宁静的地方,将来去还是不去,都是一个念想。很美好的念想。
“云冈”之美,不在曲折而是高低。高高低低,使视线波动,园景也随之错落。好一个“随之错落”!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真的是相通的哩。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有抒情,有悬念,有转折,正如高高低低的磴道,那“波动”便是一种高明的曲折。进一步的说法已经是在说格律诗了:以高破低便是对建筑物的以仄破平。低是平,高是仄,从音律的角度讲,也是在谈音乐。
假山是景也是障,既障内,亦障外,故而可以分成两类,外障景和内障景。重点来了:内障景的处理既是障,又是借,更是生——生景。当然障景借景也就是为了生景。园林不大,这凭空“生”出来的景便是“无中生有”,文学作品中不是常见这种手法吗?
来看重中之重:“园林的众妙之门是‘生’,游客在其中也是‘生’,生情——触景生情。反过来又是你有多深的情,园林就有多美的景。”
园林是客体,游客才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客体,听众才是审美主体。文学作品是客体,读者才是审美主体。美需要发现,需要见多识广亦即知识积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强调的是你的审美能力。否则,你所到之处,触景无非照相,最终只见其人,不见其景。
审美能力低下者,看到初升的太阳,最多赞一声:太阳啊,你真红。在哪里喝茶,没有区别。
2021年12月1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