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信第四十四封:力求知行合一
写给女儿的信第四十四封:力求知行合一。
硕硕你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咱们换一个话题,聊聊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来的吧,反正我是因为他才知道的知行合一这个词。我看过王阳明的书,也知道龙场悟道的故事,但我对于知行合一也还是只有非常肤浅的认识。作者也用来力求这个词来说知行合一,这也就证明知行合一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那什么才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我也看不懂这段解释,我的理解就是知就是知道,行就是你具体做的事情。知行合一就是你知道什么,就按照你知道的做。你的内外要一致,知道了但做不到,不是知行合一;同样你做的和你说的不一致,也不是知行合一。不是有句话吗,我们虽然知道很多道理,可为啥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就是因为你缺少了思考,你所知道的道理没有经过你的思考,他没有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可以指导你行动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的知和行还没有一致,没有知行合一。
行只是对于知的一种执行。你可以条件反射式的做事,也就是根据人性去做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你不能只是做这些简单的事情。还需要你学很多的其他规则,社会的规则,自然的规则。然后按照这些规则来做事,而不只是按照你的人性本能去做事。
知行合一是在社会这种环境下,你能更好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你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他是王阳明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或是说他是一个思维的框架,解决问题的框架。遇到相应的问题,在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就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省去了你自己思考的时间,这是经过验证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其实这也就是读书的一个好处,可以为你提供很多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路。不用你自己再去费时费力的想,只需要拿过来用,或是验证就行了。
如果知是知道,那么你如何才能知道?那就是学呗,还有其他的渠道吗?脑机接口直接拷贝知识进大脑?那还在实验阶段,先现阶段好像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其实我感觉知不只是知识这一种概念,他应该包含的更广。能指导行动的知,他不止包括知识这一个类别。他应该包括所有的感知,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获取的所有信息都是属于你的知的范围。因为所有这些感知都可以影响你的行为。
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是知。因为我感觉行只是个结果,他是知之后的必然的结果。知先是个收集的过程,把收集到的知经过你的加工,也就通过你的思考让这些知变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等于在你的内心中构建一个现实世界的映射。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你可以对你想做的各种事情进行一个推演。再由这些推演的结果来决定你到底该如何的选择。决定选择之后才是付诸于行动。所以我才说行只是一种思考之后的必然。
行是种必然,也是对知的一种验证。思考需要被付诸实践才能验证他的对错,是否符合现实的规律。执行合一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像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过程。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获取信息,再经过我们思考的加工来转化为对世界的认知,总结出各种因果的规律。 我们思考加工的过程都是在大脑中进行,那么他是否符合现实就需要进行验证了。而行就是在验证我们的这些思考结果。通过反馈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思考是否符合现在规则。然后通过这些反馈来调整我们的思考,我的对于这些信息的加工方式。
我认为我们从前人那里获取的信息,都应该成为你的工具。而不是成为限制你的桎梏。我们应该是踩着这些经验继续往前走,去探索。而不是被他们限制在一个旧有的框架内。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超越那些古圣先贤,但至少你可以把他们的精神多应用于一些场景,那些先人不曾经历过的场景,对这些知识,理论进行一个验证。
知行合一是动词好像,我上面想的都是过程,单独的求知或是验证。整个知行合一是对这套理论的实践过程。把你知道的和行动统一起来。其实这样看,知行合一不就是我正常的认知世界的一个过程吗?那为什么知行合一还这么难呢?他到底难在了哪里?
首先是知,大家好像不是那么愿意主动的去求知,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小时候我们都是好奇宝宝,但到了成年却又都习惯于满足自己已知的这些东西。不愿意去学习新东西,大部分新东西都是迫不得已才去学的。当了一定的年龄,人更愿意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小环境里。不愿意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这像是一种必然。可能就是人生不同阶段存在的意义不一样吧。
同样行也是一样,开始的行是为了获取更多。但老年的行好像就只是为了保证留住更多。投资是为了保值,锻炼是为了延缓衰老。所以才会尽量的保守。
那这可能就有结果了,知行合一是探索性的,扩张性的。如果失去了好奇心,那么知行合一可能就不是你的一种欲望了。如果只需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那么就不是太需要知行合一。一切都是熟悉的,你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就行了。还是说这没有对错,只是人生不同阶段 需求不同而已。
总结一下,知行合一是动态的,是探索性的,同时他也只是一种思维工具。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就行了。古圣先贤我虽然我无法超越,但是他们也是人。他们只是相应环境下的一种产物,我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是平等的。除了你之外对于你都是外界环境,也都可以看为是你实现一定目的的工具。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切都可以是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