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不要将你验证过的人生复制给孩子
导读:
现在很多家长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孩子不但没有自己预想中那么优秀,反而越来越叛逆了!
一些家长的观念总是潜意识的将自己验证过的人生复制给孩子
因为爱你,不愿意你走我们走过的错路
因为爱你,不愿意你吃我们吃过的苦
因为爱你,你要听我们的话,我们不会害你
……
诸多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最终不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就是极度叛逆。
一些家长沿袭自己曾想要的王子公主般的童年梦,将一切包装完美馈赠给孩子
孩子想买玩具,好,想要的都买给你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不问事由去为孩子出气
……
孩子在不自觉的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我才是“王”的概念,为什么儿时的“王”在进入社会之后便不再是“王”了呢?
曾无意中听一位爸爸说过这样的话:儿子我现在赚的钱都是你的,你想买什么咱们就买什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汗颜,你能为你的孩子护航一辈子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被保护、被溺爱,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抗压能力,与他人社交的能力,自我判断能力都普遍低下,因此孩子在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状态。
认识一位母亲,闲聊时总是会不经意提起自己有一个多么可爱听话的好儿子。直到有一天,偶遇这对母子时,母亲仅停下来打个招呼,男孩却不知什么原因对母亲拳打脚踢还带着哭嚎。母亲面露尴尬的安抚到:马上去给你买。便匆匆道别离去。我觉得这是一位可怜的妈妈,含辛茹苦的抚养着孩子,孩子却打自己。你给了孩子所有,为什么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呢?
这无非就是一种孩子已成王的家庭现象,孩子“唯我独尊”的意识已经存在。
以前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中学辅导机构的老师,只记得家长和我说过最多的一句换便是:老师你要好好管管我家宝贝,现在我们家宝贝只听老师的话,我们说的话不但不听,而且还会起反作用,孩子现在都不愿意与我们沟通。
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开始不愿意与自己亲近,自己的百般宠爱却遭到了孩子的排斥。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在过分宠溺和被保护的环境下成长,会造成孩子恃宠而骄、有恃无恐。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不忍苛责,也不愿意多加管束,等到大了的时候在想管束的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一个特定的成长模式,在他的认知里,他才是“王”,他喜欢的必须要得到认可与帮助,不应该被干涉。
孩子在16岁以前是性格、人格最容易定型的时候,一旦在这个时期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在以后就会很难订正。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因为一个玩具哭闹,父母就会妥协买来送给他,因为不给糖果拒绝吃饭时,父母不但买来糖果而且还带着酸奶时,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定哭、不吃饭,父母就会妥协,而且还会得到额外好处。当孩子自己有了主见而得不到的想要的结果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会和父母争吵,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套用一位家长的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中。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金钱、物质上的东西,他们更需要学会成长的方式,因此作为父母不应该总把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地生活作为借口,当你拥有足够多的金钱能给孩子更好的东西时,你也许会发现孩子已经在错误的路上渐行渐远。
您觉得孩子不听您的话就是因为您没有给孩子需要的东西,实则不然,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学会成长,承担。您总觉得您所给孩子的是正确的,您总觉得学很多兴趣班是对孩子有好处的,让孩子多才多艺,把自己以前没有的都给孩子,但是你的人生信条就一定适用于孩子吗?不是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因素,周围环境而变成特例的人。
一位妈妈分享:小时候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公主梦,有了孩子之后,便想尽一切方式将这些全部给女儿,然而却害了她。没办法处理紧急状况只会哭,出门在外没办法生活自理,一点打击就会自暴自弃,依靠别人。
作为父母谁都不能说父母是错的,可是人生复制不下来,没有切身经历永远无法体会其中一二。
那么孩子需要什么呢?
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呢?
不是您所谓的那些假期兴趣班、补课班,与其给孩子填鸭式的灌输这些,我们不如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真正的了解自我,学会自我成长。
有句话说的好,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成长最快的时候必然是这个人的兴趣所在,当你让孩子走在一条他不喜欢的路上,势必要事倍功半。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与其在一切成为定局之后惋惜,不如从小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