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与现实的对照:智慧言谈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15人  西土瓦勇
取自网络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讲而不同他讲,这是错过了人;不可以与他讲而与他讲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的人既不错过人,也不说错话。”

感触:近来读简友的文章,他把“中华缺乏批判文化”的根子归结到儒家。我问有典型言论吗?他把这章列上了。我读书不多,论述不了大命题,但是认为“儒家”不能与《论语》划等号。通过解读这章内容,怎么也和批判文化对接不上。

资料介绍: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学说可以探讨,阶层可能变化,信仰则是相对恒定!而董仲舒的儒术就是古而不化的冥顽之石,封建糟粕显而易见。把多少儒学的精华掩盖了,又是后世应该正本清源的,探讨应该提倡。

《论语》确实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卫灵公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本章我用智慧言谈做为解读:治国就要用人,就要与人说话,言为心声,言语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反映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仁德程度的高低。与其言,才能判断什么可言,什么不可言;能知言,才能分辨什么人能交,什么人不能交。

言谈既要分清对象。应该谈而不谈,不应该谈而谈,分不清谈话对象,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言谈也要把握好度。与高尚之士大谈下里巴人,与普通人却讲阳春白雪,则给人的印象不是低俗,就是狂傲。那样,既失人,又失言,不是明智之举。

言谈还应讲究动机,预测达到的效果。我对一句俗语就有一个认识转变过程,俗语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年轻时,对此话很不以为然,鄙视这种人没有一点骨气,就是圆滑。人到中年,采访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劳模,这位技术精湛的高级工程师,曾直接说“你不懂技术”卷了厂长的面子。但后来变了,亲手操作,与工人一起攻破技术难关,他的高深理论与普通实际结合起来了。我分析是:你掌握的理论即使高深,还是要别人去实践;你不用别人能懂的语言说明白,让人接受,怎么验证你的理论对错呢。俗语让你“看人下菜碟儿”没有错!见人说鬼话,你要达到什么效果?见鬼说人话,对方能懂吗?孔圣人都因人施教,我们不应该因人而言吗?

运用到现代社会的服务行业,言之时间都很重要。最好是在事件发生时把最好的解释传达给顾客,不要仅仅在事件发生后,发表一些“声明”或“解释”。此时你不仅会“失人”,而且可能会“失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频繁,更要注重道德修养,要能愈来愈明白人世间的因缘关系,愈来愈珍惜这样的机缘。我们说话应有目的性,时髦的话是沟通。如果为了那点“骨气”,仅使用批判语句,沟而不通,就会产生危机。我们应该通过掌握心理科学,提高沟通艺术,智慧的化危机为转机,在管理中渐渐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圣人2600多年前通过对言行彰显智慧教育我们: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人生、社会看得全面、透彻,在人际交往中审时度势,因人而异,谈吐得当,不会错失人才和朋友,也不会喋喋不休,甚至对牛弹琴,发生“失言、失人”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