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让我读一遍而心潮澎湃的美文!诗化教育互加教育研究院

每一个今天都是昨天的未来

2017-09-16  本文已影响1024人  互加计划吴虹

2014年11月7日,我在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中学破旧的机房里完成了我人生第一次直播课,当时的那一课还历历在目。

云深不知处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夜晚,来自山东淄博桓台县荆家中学的王菲老师在家中给全国万名乡村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是全国万名乡村教师在线参与“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网络公开课第二讲。

课后第二天,9月17日,她将带着自己十年乡村教师梦赴北京参与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终评。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女教师,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网络大课堂

早在197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伊万·伊利奇所著《去学校化社会》一书中,他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应当具备三个目标”。

第一,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任何时候均可使用的学习资源。

第二,让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的人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

第三,向所有希望公开提出争议的人提供表达机会。

他认为的平等教育机会实际上包括三项内容:平等的获取学习资源的机会、平等的自由分享知识的机会、平等的公开表达意见的机会。他甚至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易为公众所用 旨在扩大学与教之平等机会的新型网络”。

本书写于1970年

47年之后,我们看到伊利奇近半个世纪前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于9月13日正式发布,首次解读互联网“中国特色”。中国7.1亿网民相当于印度和美国的总和,互联网程度深,eGDP 高达6.9%,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在规模和数量上已与美国企业并肩世界前列。

选自《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

如图所示,中国从信息时代“跳跃成长”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同于美国的“渐进升级”、互联网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原有产业的痛点,得到了跳跃成长的机会,在某些领域甚至称为主导市场的力量。

从信息时代迈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型,作为学校教育在这个浪潮中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处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1.三千门徒与万人课堂

无论是孔子的三千门徒,还是工业化时代诞生的班级授课制,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若孔子穿越2500年到今天,所有的场景他都是陌生的,唯独只有走进教室是他所熟悉的。

2017.9.13 晚19:0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校长培训学院丁道勇副院长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场讲座,来自全国15个省的8000多位乡村青年教师在网络上同步参与了他的直播课程《好学好用的教育理论》,拉开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的第一讲序幕。

9.9启动仪式在北师大曾宪梓楼举行

用短短一周的时间组织全国乡村青年教师一万多人参与为期一年的网络在线学习,一部手机,就可以把无数乡村教师带进北师大——这个中国教师最高学府的大门,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一位北师大的学子听课后在朋友圈打趣说:“丁老师今天在网上给8000老师上课,如今一部手机就可以听到985、211的课,可以找董校长退学费去了。”

当我们的乡村老师触手可及就能链接到北师大的专业课程的时候,老师们是否想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已经不是重点名校、发达地区的专利,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会对我们一成不变的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带来怎样巨大的冲击?而首先迎接这种变化的,必须是教师自己!

今年9月9日,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30多家机构、企业、公益组织在教育部教师司的指导下联合发起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在北京师范大学曾宪梓教学楼启动。这是一次跨地域、跨部门、全公益的网络助学计划,用社群化学习的方式帮助乡村青年教师打开视野,链接资源,改变传统线下培训成本高、效能低的局限,也突破传统网络师训平台封闭、缺乏参与感的弊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搭建平台、提供资源链接、组成共同志趣的社群、跨界合作交流,对教师而言,如何能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具备开放的视野与全新的思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教育的需求。

集合社会影响力共同助力乡村青年教师成长

2.不误正业的乡村教师

“老师,我想讲两句;老师,摄像头里看不到我,把摄像头对准我这边;老师,我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视频里的老师能看的见吗……”

这是甘肃宁夏州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三年级孩子在课堂里的真实情景。这种活跃课堂的气氛得益于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直播课。而这个班的马正文老师在开学第一周,带自己的班级孩子参与了12节网络直播课!一下课,他们班级的窗外趴满了其他班好奇的学生。

新学期开始,中咀岭小学三年级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新课表增加了那么多新鲜课程。

一部手机、一个投影、一根网线,就把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与外面的世界链接在一起了。与中咀岭小学一起参与网络公益课程的村小有500多所,他们分布在偏远乡村,却在一个课堂里共同学习,相互分享。这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见识比知识更重要。他们在这里美丽启航!(点击走进马老师的美丽启航记录帖)

初见改变

马老师和他的孩子们爱上了网络课程

这学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马老师每周一下多出了12节课,不仅自己教语文课,还要带孩子全程参与10多节网络直播课程,这一切只因为看到孩子如此喜欢这些课程,在网络课程上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深深打动了马老师,只要一有点时间他就在微信群里与各地老师分享网络课参与的感受,在美篇和简书上不断记录,这样的课程彻底解决了乡村学校课程资源不足的难题,老师们需要的只是学会连接,从教师成为教练。

不仅仅学生接触网络课程是兴奋的,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中国一群乡村英语老师在高温中经受了一场特别烤验。在乡村英语教学多年的他们,或许从未曾想过,竟然会在这个夏天里重温这样一场学生生涯,不为雅思托福考试、不为职称晋级加薪、不为学生升学成绩,这一次的学习只为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准。

与以往无数次的学习一样,他们多半以为培训就是来听听课,何况还是网络学习,就可以轻松的为自己贴上暑期参与进修学习的标签,或许他们会认为,网上的老师又不认识我,哪里会管我是否认真学习呢?

从选择这次参加暑期互加计划“乡村英语教师提升计划”开始,他们才知道,这不是张嵩老师给他们挖的“英语学习五十坑”,而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挖了坑:我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学习?这个老张为什么教学这么严格?为什么免费公益的课程比我之前所有的培训都要吃力?

格外的暑假

三位获奖学员及大奖

然而,他们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写下如此深刻的文字《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3.以社会创新带动教育创新

无论是万名青年教师参与北师大教授的课程,还是万名乡乡村孩子同上一节课,科技的力量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链接,知识的壁垒与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变革,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的改变却很少真的发生?“

不得不说,网络的普及已经让偏远乡村具备了便利的网络学习的条件。然而有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花重金配置电脑、网络、资源库建设,但是却很难在短期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与互联网学习习惯,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9.9公益日就是通过网络社群的方式传播爱心的一场公益狂欢。三天内,99公益日共动员1268万人次捐款8.299亿元,加上腾讯基金会的2.9999亿元配捐,以及爱心企业配捐成功的1.77亿元,此次99公益日善款总额超过13亿元。据了解,本次99公益日共有6466个公益项目得到帮助。其中,教育助学类项目得到了最多的牵挂与支持,在筹款金额中占比31.9% 。

《去学校化社会》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美国学校在1965年—1968年耗费30亿美元对学校中的600万名处境不利儿童予以补偿,这是此前任何国家均未曾尝试过的花费最多的教育补偿项目。然而,这些“处境不利”的儿童在学习方面并未见有任何显著进步,与那些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同学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比以前更大。

这项耗费巨资的计划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学校在帮助“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方面成效甚微,影响学业成绩差异的主导因素还是家庭,这对我们今天的乡村教育有何启示?

社会各界有很多公益爱心人士与机构在助学,乡村教育似乎一直是弱势群体,对乡村助学的计划一般多集中在捐赠设备、支教、或者是在解决某些具体项目上的痛点,乡村教育是缺钱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暑假里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公开课。老师们的答案:缺资源、缺教师、缺好的课程、还有说缺信仰……

缺钱已经不是困扰当今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

今天,技术已经可以打破学校的围墙,知识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以沪江互加计划推进的乡村教育创新,正把无数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每周20节十门特色各异的课程正在把乡村孩子与外面的世界连接在一起。乡村学校多年难以解决的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可以这样被破解——

而你所需要的是,自己是否愿意投入精力与智慧参与其中,真正帮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与成长。

新学期乡村学校通用网络公益大课表

每天清晨,踏入教室的孩子们可以跟着彩虹花和阅课的创始人时朝莉老师一起晨读,数百所学校,不分城市乡村,万名学生在一个网络课堂里共同学习、读诗,这样的网络晨读不知不觉中已经坚持两年;一个老师可以带来的能量超过我们想象;

美术课上,来自上海夏加儿美术教育的专业老师为孩子们精心上课累计100多节,每节课上各地孩子们的作品都可以办一场全国乡村儿童画展;一幅简单的童画作品没有成绩的高低之分,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作品而自豪;

科学课上,鲨鱼儿童科学课的质量不会比城市任何一所名校差,有趣的实验、幽默的老师、互动的课堂、创意的脑洞,让乡村孩子们的科学课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国家最新要求的一年级必须开设科学课,在乡村也可以做得到;

少年派的小蜜蜂老师带来的网络素养课,不仅教会乡村孩子们掌握ipad的使用,还告诉孩子们科学的网络知识,让他们知道网络除了游戏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作用;当你看到这些乡村孩子编程、视频编辑等作品时,你无法相信只要两个月时间,他们就能带给你这么多惊喜。

除了机构的老师们走进网络课堂,河南三门峡市优秀美术教师团队也成为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网红老师,他们的剪纸手工课让孩子们天天像过年,神奇的手工课通过三门峡市的美术名师传到了全国各地。这样的公开课带给老师们的成就感远远不是一份比赛证书可以相比的。想象一下,当更多的老师愿意把自己的课堂开放的时候,乡村孩子走进名校不再是神话。

此外,美国外教口语课、阿福童财商课、酷思熊哲学绘本阅读课、生命教育课……这些似乎与乡村教育毫无关系的高大上的课程如今已经随时可以纳入乡村学校正式课表中,

2017年5月25日《李家堡宣言》的发布,不得不说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李家堡学区是地处甘肃定西黄土高坡的一个偏远学区,下设一个中心校和8个村小,每个村小从几个孩子到十几个孩子不等,教学条件差、老师下不去、课程开不齐。2017年上半年,学区邵锦堂校长首开“阳光课堂”,用中心校老师的力量通过网络解决了学区内课程资源共享问题。

暑假过后,更严峻的考验来了,学区内20位核心骨干教师考进城,“阳光课堂”还办不办?没有老师怎么办?邵校长联合定西市其他三个学区,继续推进名师共享网络课程,这一次“阳光课堂”联盟不仅覆盖了四个学区 、28所村小、151个班级、1860名学生,更吸引了全国其他省区数十家乡村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加入了“阳光课堂”。

联盟共享阳光课堂

沪江创始人、CEO伏彩瑞提及,设立“互+计划”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教育资源,而是为了帮助对教育有需求的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帮助老师得到成长。不断提升可持续的帮助塑造他人能力的建设。资源短缺、成本过高、地域跨越过广等难题正被逐步瓦解。

CCtalk作为一项有力举措,已经为偏远山区教育的起步赢得“加速度”。这对我国实现东、中、西区域教育的起步腾飞,裨益明显。既为山区孩子打开了学习知识获取教育资源的大门,也为世界各地胸怀天下,孜孜不倦的伟大教师们开启了一扇窗。

如今,伊利奇47年前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就在眼前。

每一个今天都是昨天的未来,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未来。

下周三晚上7:00,如果你也想走进北师大教育专家的课堂,欢迎和我们一起相约《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自我塑造》(课程预约在这里)

期待周三见!5

友情链接:(欢迎老师们分享以下专题精选文章或投稿,一同记录书写我们的教育故事)

乡村英语教师成长计划专题

互加教育研究院

美丽乡村学校发展联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