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有点凉,你觉得咧?
朋友圈有位发了个截图,大意是好友清除,从500多直删到200多。看到她发的截图,忍不住也冒出想法——我的好友是不是也要删除清理下?于是我去看了下,一共大约1400人左右,这些年翻了几倍,确实要删也能删一批,但一番考虑后,我还是没删除,原因有几点:
【1】朋友圈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客户或者是潜在客户,我觉得我分享的投资相关信息应该是对这部分朋友有帮助的。
【2】很多人加好友后,的确会很久没任何互动,不过这也无大碍。自从一年多前微信关闭了陌生人手机号搜索以及群内添加后,加上的好友,要么是见面扫来,要么是其他好友推送,基本已经过滤掉会带来安全隐患的那类。
【3】如果我认为他们的分享真得打扰到我了,我可以选择屏蔽,效果是一样的。
朋友圈有点凉,你觉得咧?今年以来朋友圈不光清理好友的多起来,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分组可见也已流行很久了…种种迹象表明,朋友圈似乎已没有当初的亲近感。
有些谨慎型出于隐私考虑,有些内向型本就不太表达自己,有些由于话题原因需避开某部分人,也听过有人评价朋友圈都是伪装之论…这些我认为都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对朋友圈的定义不同。
朋友圈在冷却,而我是相对还保持着自己节奏的那类。那么我对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我想概括起来主要为记录生活、分享信息、传递态度。
一、记录生活
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的发展,让我们逐渐改变原始手写日记式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手机记录。以自己为例,我主要使用的就是微信、印象笔记以及日历,微信和印象笔记作为日常记录,日历主要记录重要日子,这几个使用时间基本都超过5年了。
微信和印象笔记,包括去年开始接触的简书,在我看来共同点是简单、便捷,通过最基础的文字编辑和图片附加,就能形成记录。每到半年或者一年结束,我可以直接翻阅,过去这些日子来做了什么,遇见了谁,去了哪里,有何感悟……
刚用简书时候记得有位大姐姐问,你为什么要用简书而不是微信公众号?我的回答是微信公众号虽然方便扩散,但不够方便记录,记录功能我觉得便利性更重要。比如,当你看到个笑话或者搞笑图片,当你遇到个糗事,当你偶尔情续高涨或低落,当你某刻蹦出些新想法,随时记录,不是很好嘛?对于跳跃式思维的懒癌患者,如果要万事俱备后,再坐在电脑前费劲编辑公众号,可能已经没想法了……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选择打开印象笔记或随手就在朋友圈发了。后来有朋友提醒,你大段大段发朋友圈,小心被难看掉。虽然我知道这是开个玩笑,但的确让我认真考虑了下。结论是,我觉得是有可能打扰别人,于是想将文字较多的随记放到简书,然后转发,避免从视觉上让人有大段文字被动摄入,毕竟我是良民不能扰民。
二、分享信息
更确切地说,是分享我认为对当前的我有价值以及对某一部分圈友有价值的信息。在《今日简史》中作者开篇序言第一句就是“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这句话非常简练总结了为什么现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如今在朋友圈中,我也发掘出了常带给我优质分享的伙伴们,大约二三十个吧。分享他们文章前,我的习惯是必点赞!这个赞潜在之意是“你的分享我收到了,非常棒,十分感谢!”随后,我大多也愿意转发以扩大分享。
这些分享的信息,主要包括角度新颖的深度贴、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贴、有助建立理性投资理念的教育贴、每周或者每月的好书阅读等等。
三、传递态度
传递态度,更多时候是通过评论,比如对某些事件、政策、新闻的评论。每个人或者一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受其视野、经历、教育、立场等众多因素影响,对同一事件自然会有不同的态度或看法。这个时候其实附上自己的评论,可以作为是当下看法的一种标记,也可以作为与他人互动的来源。比如你对这事是有这么个看法,但是评论中可能有其他另外看法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小互动。不要小看这样的互动,很多时候对你有大启发。
我是相当确信圈友中,有许多眼界学识综合水平甩我N条街的,只是那些人中有些愿意启发别人,而有些相对内敛含蓄一些。很可能我的一些看法在他们看来是极幼稚或站不牢跟脚的,但是么有办法,这是当下的我,一方面很局限,另一方面则说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有能直接点明者,让晚辈少走些弯路,必当感激不尽。
以上几点应该就是我眼中朋友圈的作用了,至于说朋友圈中存在太多伪装,不否认有伪装或者有为了达到某些包装效果的,但比例应该也不大或者说是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小搓比例,但不影响整体。毕竟,智人都擅长讲点故事,如此优良的传统,个体效仿下也太正常不过了。
朋友圈有点凉,你觉得咧?